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公园不仅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开展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还是传播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雷同现象较为明显,尤其体现为对地域历史和人文脉络的忽视。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文化传承方面作出重要指示,面对城市景观地域文化丧失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复古等现象。广西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以壮族为主,根据广西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壮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达到31.46%,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84.71%。壮族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深远地影响着广西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文化记忆。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湿地公园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国内外案例总结,以及广西靖西龙潭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践,探究地域文化在湿地公园景观中的应用途径,以期为营造兼具地域特色和时代性的湿地公园景观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查阅,在前人对地域景观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梳理出七种可以运用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壮族文化类型,分别提取出工艺文化中的绣球元素、服饰文化中的壮锦元素、祭祀文化中的铜鼓元素、节庆文化中的山歌元素、民居文化中的干栏式建筑元素以及“那”(水田)文化中的稻作元素。构建了壮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则有五条:1.综合技术与美感,在生态优先前提下满足使用者需求;2.遵从并合理运用自然要素,打造视觉特点;3.结合场地现状,深入挖掘并提炼广西壮族文化元素;4.充分利用地域植物与乡土材料,体现文化内涵;5.考虑不同层面设计对象的内在联系,使之与公园景观相协调。表达手法包括三点:1.直抒胸臆,展现原型;2.保留遗址,新旧对话;3.重构元素,抽象表达。体现文化的景观载体有植物、园林设施、景观建筑、景点命名。(2)结合案例与实地调研,得出壮族文化在广西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如下:1.常用到的壮族文化元素有壮锦、绣球、铜鼓、花山岩画、山歌、干栏式建筑、稻作形象等。2.主要通过博物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火车站等公共空间来进行壮族文化的表达与设计。3.植物方面通过广西本土植物如棕榈、绣线菊、银海枣等来体现地域特色。4.园林设施方面,壮族文化元素在座椅、栏杆、路灯等设施均有应用。5.景观建筑方面,广西民族博物馆和靖西体育馆等有运用到壮族文化元素进行建筑外观设计。6.景点命名方面,部分标志性公园有结合壮族文化进行命名。7.在应用现状中存在4点不足:对壮族元素生搬硬套、简单组合;壮族文化元素表达形式过于单一;对壮族文化元素的表达与展示范围不够;公园景点的命名缺少壮族文化底蕴。(3)根据上述文献查阅,结合湿地调研,以广西靖西龙潭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对其进行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提升。在不破坏原场地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靖西当地的壮族文化中提取文化元素,通过前文构建的设计手法,具体优化方案如下:1.公园整体景观规划设计以“民族、生态、活力、和谐”为设计理念。2.公园整体的规划格局为“一廊、两带、五区”;一廊——绿色生态景观风貌廊;两带——自然湿地生态体验带、壮族风情文化体验带;五区——水资源涵养保护区、壮族文化展示区、湿地科普教育区、栈道湿地景观区、民俗自然体验区。3.结合壮族历史文化对公园里的10个主要景观节点进行了带有壮族特色的命名,分别是“花港泛舟”、“壮韵潮歌”、“锦绣长廊”、“稻田留香”、“闲情水肆”、“绿野仙踪”、“返童忘归”、“桑竹茶舍”、“鹅字碑亭”、“颐养聚落”。4.植物方面通过广西本土植物来体现地域特色,以亚热带植物为主,重点体现壮族的花崇拜文化与神树信仰文化。5.园林设施方面,将绣球、壮锦、稻作、花山岩画元素通过重构再现的手法与小品设施设计、铺装设计相结合,将铜鼓、山歌、干栏式建筑元素通过雕塑、廊架等载体直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