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视阈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dkaj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水平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关系和谐。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差异、地域发展不均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社会中仍然存在着流浪乞讨现象。流浪乞讨人员作为高速发展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的存在一方面向世人展现了人类本身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的公正性提出了挑战。因此,为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我们就必须要关注并研究这一个特殊群体,提高对其管理和救助的水平,消除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价值理念的角度出发,解析中国解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制度变迁,厘清从“收容遣送”制度到“救助管理”制度转变包含的积极价值,以及新的“救助管理”制度确立后其实际运行的效果是否可以达成应然性的价值目标,并从中发现既有的问题和原因,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依据这一思路,本文首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进行价值层面的规范分析,使用罗尔斯正义理论中“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的观念,在社会正义的层面说明了城市流浪者救助管理应秉持的理念。城市流浪乞讨者的救助管理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还关系到对于个人权利的理解和政府治理观念的改善,也说明了政府作为救助主体的应然责任。从新中国建立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变迁的角度看,收容遣送制度关注的主题是稳定和秩序,但是这一制度在现实的运行中却逐渐地异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效果,但却是以对个人权利的伤害为代价的。救助管理制度更多地关注了权利和公正的价值,其对于收容遣送制度的替代是历史的进步,而且在现实的运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如参与制度的各方主体都有了新的越轨行为,以及治理的阶段性、碎片化和表面化等。为了应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难题,就要更新救助管理工作理念,在整体性的治理框架下探索源头式治理,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其他文献
【正】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
在四氢呋喃(THF)中,Zn高效促进2-甲酰基苯甲酸与溴代烃在35℃下反应,高产率得到相应的3-烃基苯酞。该合成方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料易得,产率较高,为3-烃基苯酞的合成提供了
本文针对油井的现状清蜡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同时提出相关优化对策。
目的构造音乐情感分类器,为计算机理解情感提供途径。方法首先分析现有音乐情感模型,然后提取音乐情感特征并采用神经网络构造音乐情感分类器,最后采用相关反馈对分类结果进行标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轮宽度分析,建立了漠河樟子松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差值年表,通过分析标准化年表与该地区气温、降水、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