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庄有着悠久的运河开发史,京杭运河枣庄段仅仅是枣庄运河的主要部分。有明一代,治水政策由“借黄济运”到“避黄行运”的改变,造成历史上京杭运河的两次东移,即隆庆元年(1567年)开通的南阳新河和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完工的洳运河。这两段运河在当时滕县、峄县的那一段就是枣庄段运河。
运河东移得益于枣庄地区有利于行运的优越地理环境,表现在地貌、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各个方面。但作为一项改变自然的巨大工程,更因为在封建统治者全力保漕、未尝重视民生的政策之下,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损害,表现在水系紊乱、湖泊盈缩、生态失衡等各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运河对“靠天吃饭”脆弱农业的影响最为明显,漕运和农业用地、农田水利、农业劳力和农村生产环境都产生了矛盾。而同时,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河却促进了枣庄煤炭业的发展,中兴煤炭公司的创办让枣庄最先走上了民族工业近代化的道路。运河同时促进了枣庄手工业的发展,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枣庄的农业产品、手工产品和煤炭通过运河远销全国各地,南北的各式各样商品也通过运河云集枣庄运河城镇,运河重镇台儿庄因运而生,勃然而兴。
在社会领域,运河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沿岸社会生活带来了活力,物资、人员的频繁交流使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交汇融合,整个社会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运河漕运、航运带来了一大批的依靠运河谋生的下层群众,他们聚众结伙形成帮会,揭竿而起就能在运河沿岸搅起波澜。由于枣庄段运河“当南北孔道”,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文化领域,运河文化扬弃了本地以儒家文化、墨家文化为代表的基础文化,使枣庄运河区域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功利性和多元性,在建筑、饮食、艺术和民俗风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