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项充满关怀与爱的事业。而教师作为教育场域中实施关怀行为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关怀行为是基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存在而产生意义的,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深刻理解教师关怀的意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教师课堂关怀行为提升的有效建议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共同研究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来进行论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一方面从教师对关怀学生的认知入手,试图分析教师关怀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本研究则基于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小学教师课堂关怀行为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在实践调研中获取资料,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与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如下观点:首先,本研究发现当前小学教师对关怀学生的认知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小学教师认为教师关怀学生是“良心”的体现;第二,小学教师认为教师关怀学生是“爱心”的体现;第三,小学教师认为教师关怀学生是“关怀关系”的形成。其次,在了解小学教师对关怀学生的认知特点后,本研究通过课堂观察来了解小学教师“管理型”、“学术型”以及“人际型”课堂关怀行为的现状,并基于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当前小学教师课堂关怀行为中存在专断性、功利性和单向性等问题。再次,笔者通过对已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加之小学教师的观点,研究得出,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家长的态度;学校制度的制约以及社会环境等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小学教师课堂关怀行为。最后,本研究综合已有文献和上述研究发现,对当前小学教师课堂关怀行为的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提高教师的关怀行为水平,如树立正确的关怀理念,唤醒教师的关怀情感,建立良好的关怀关系等;二是加强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理解;三是营造良好的教育大环境。比如,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关怀氛围和良好的社会关怀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