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屋断陷是东北分公司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针对中浅层进行了近十年勘探和高强度开发之后,有利的构造圈闭越来越少。在勘探目标上,在总体勘探程度比较高的背景下,已需要转入深层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由于以往深层勘探工作量和研究投入很少,成藏模式和勘探思路不太清楚;因此,急需对本区深层的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进行再评价再认识,总结油气聚集规律,在深层寻找可供勘探的目标,开创本地区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本课题以十屋断陷深部断陷层系为研究对象,对盆地构造—充填演化进行整体性分析,并重点研究典型的同沉积构造、反转构造样式以及层序构成样式,建立盆地构造格架和深层等时地层格架。在已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内,针对研究区实际情况,除应用岩心、录井、测井相、地震相等常规手段研究沉积体系的类型和构成特征外,并重点运用自组织神经网络地震相分类技术进行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在前述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层学以及地震特殊处理及解释技术,预测了十屋地区深层可能的隐蔽圈闭类型及有利勘探区带。所取得的认识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区域板块运动,盆地深部结构,充填特征和古构造运动面,将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同裂陷、裂后热沉降和构造反转三个阶段,这些构造阶段与盆地的一级层序即构造层序相对应。进一步在晚侏罗—早白垩纪同裂陷阶段内划分出了分别与Ⅱ级层序地层单元相对应的三个裂陷幕,即初始裂陷幕、快速裂陷幕及萎缩裂陷幕。 2.以地震和钻井资料的精细解释为基础,重建了盆地深层的基本构造格架。将广义的十屋断陷解构为十屋、榆树台和双城堡三个半地堑,而半地堑的这种组合是由传递带来联系的。研究区内最重要的传递带当属桑树台断裂和黄金断裂之间的会聚(相向倾斜)未叠覆型传递带,该传递带不但是十屋半地堑最主要的物源区,而且传递带构造向盆地内部延伸,导致在盆地的北部斜坡带形成挠曲型褶皱古隆起,构成弯折带,从而对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展布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 并在原划分的深层不对称的箕状断陷(十屋半地堑)内进一步识别出多个小型的断陷,这些小型的断陷控制了盆地内部重要的烃源岩地层(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和后期反转构造带的发育位置。 3.十屋断陷最具特色的构造样式是广泛发育的反转构造。由于强烈的构造反转导致了研究区内四方台组和明水组地层的缺失和大规模NE、NNE向反转褶皱带的发育。从NW向NE可识别出皮家子-毛北-张家屯、八屋-小五家子—四家子和孤家子-后五家户、秦家屯四个反转背斜构造带。同时依据在十屋断陷深层对反转构造样式的一些新发现,将正反转构造样式除滑脱褶皱外,利用反转过程中形成的逆断层与早期伸展断层的组合关系来概括为五大类,即复活型、前展型、后展型、欺压型、截断型反转构造。 4.使用密集的地震剖面网络,并结合钻井标定,识别出了盆地,特别是深层的关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