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军团菌爆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军团菌TaqMan探针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团菌病首发于1976年的美国一次军人聚会,1978年国际上正式将该病原体命名为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由军团菌引起的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称为军团菌病。重症病例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在公共卫生上意义重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院于2010年2、3月间成功处理一起某训练基地的反季节流行、临床罕见的军团菌病爆发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认为该事件为在冬季阴冷气候下,因太阳能热水器储水罐污染血清1型嗜肺军团菌(Lp1)导致,其中住院病例34例,由于救治及时,实现了零死亡率。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该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第二部分建立了一种可同时区分军团菌属和嗜肺军团菌的TaqMan探针PCR检测技术。  第一部分一起军团菌爆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我院成功诊治一批反季节流行的军团菌肺炎患者,就该爆发事件的疫情特点及血清流行病学方面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军团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方法:  1对该单位所有患者及接触者进行了现场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  2采集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本单位在岗人员血清、及自然人群血清,用酶联免疫法查IgM抗体,阳性者用微量凝集法对抗原成分进行进一步检测。  3了解该单位供水情况,采集该单位多点环境水样,进行分离培养。  4整理住院患者临床病历资料。  5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1本单位在岗人员中军团菌血清IgM抗体阳性率较自然人群有显著差异。经微量凝集法检测,认为本次流行为Lp1感染所致。  2从太阳能热水器储水罐流出口水样、淋浴喷头水样中均分离出Lp1,活菌计数为100 to150 CFU/mL,与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相符,其余水样均为阴性。本单位2周内于浴室淋浴人群与未淋浴人群发病率差异十分显著,P=0.002,故本次爆发可能与淋浴气溶胶传播有关。  334例住院患者均表现为发热,多可见畏寒、咳嗽、胸闷胸痛、纳差、腹痛等症状,部分伴有乏力、头痛、肌痛等。一般实验室检查不典型。肺部病变多跨叶侵犯,形成小斑片状散发的多形性渗出性病变。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早于影像学改变。  4治疗上对首批患者分组实验性治疗,发现左氧氟沙星疗效好,随后发病的所有患者均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部分患者加用阿奇霉素或利福平,所有患者预后良好。对可疑人群中体温达到37℃者,积极给予预防性治疗,有效减少了发病率。  结论:  1本次反季节流行的军团菌病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可能与太阳能储水罐污染Lp1,通过浴室气溶胶传播有关。未发现人-人传播。  2军团菌病临床症状及一般实验室检查不典型,易误诊。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早于影像学改变。  3军团菌可以使正常身强体壮的人患病,如干预及时,抗生素应用得当,预后良好,甚至可不出现临床症状。  第二部分军团菌TaqMan探针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特异、快速、敏感的,能同时检测军团菌属和嗜肺军团菌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并用于检测临床和环境样品。  方法:利用军团菌属特异性23S rRNA基因和嗜肺军团菌种特异性mip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两条探针5端均标记FAM,3’端标记TAMRA。提取Lp1标准菌株DNA,扩增出DNA目的片段,构建含有目的基因序列的质粒作为标准阳性模板。优化了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并对军团菌、嗜肺军团菌、非嗜肺军团菌及其它细菌进行检测,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选取部分环境及临床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1根据军团菌属23SrRNA基因和嗜肺军团菌mi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出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构建了标准质粒pUC-Lp-23S和pUC-Lp-mip,建立了一种军团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2该方法检测灵敏度达10copies/反应标准质粒载量,优于普通PCR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重复稳定性。从菌株核酸的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2h左右。  3对35份环境水样进行了检测,检出3株嗜肺军团菌和3株非嗜肺军团菌。经重复测定仍为相同结果。所有水样经传统分离培养法和普通PCR法检测均显示为阴性。对不同稀释度模拟痰样检测,菌量为102CFU/ml及以上浓度的模拟痰样均可检出。对临床80份随机痰液标本进行检测,2份23SrRNA基因检测及mip基因检测均阳性,而其余标本均阴性。  结论:本文建立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可同时区分嗜肺与非嗜肺军团菌属的特异、敏感的方法,可用于环境标本及临床痰样的检测。
其他文献
对中籼 898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 9.0t/hm2 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2 8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