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与非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差异性综合分析--以赣州市17个县(区)为例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加快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因此,当前我国迫切的需要通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农业经济转型。  赣州市是江西省土地面积第二大城市,在农业产值方面一直占据江西省农业总产值最大的比重。其次,赣州市贫困人口众多,截至2016年底,赣州市依然有70.4万人口未脱贫,占全省贫困总人口数的比重高达40%,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依然比较严峻。因此有必要系统、全面的评价贫困地区与非贫困的农业生产效率差异性,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动趋势,辨识影响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推动农业投入要素合理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构建DEA静态效率评价模型,从空间上评价赣州市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并结合Malmquist指数,对赣州市2004-2015年样本期间农业生产的效率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为了分析影响赣州市17个县(区)农业生产效率因素的差异性,本文在4个因子得分的基础之上运用K-means聚类方法对17个县(区)划分为3个不同类别。研究结论如下:  从空间上的差异性来看,6个非贫困地区中只有两个县没有达到农业生产效率DEA有效,分别为:大余县和信丰县;而在11个贫困地区中有8个县(区)没有达到DEA有效,分别为:赣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石城县、瑞金市、南康区以及宁都县。从整体效率均值来看,非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平均值0.956,非常接近于理想产出,而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平均值仅为0.818,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值要整体低于非贫困地区的综合效率值,因此可以推测出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薄弱、劳动力文化水平欠缺等因素造成的农业种植管理经验缺乏以及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进而农业生产效率DEA有效程度要低于非贫困地区。  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来看,赣州市只有2006年和2013年全要素生产效率低于1,即呈现负增长,其他年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就贫困与非贫困地区对比来看,贫困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要略低于非贫困地区,值分别为1.3%和2.4%,两者差距之间不明显,只有在2008-2011年期间两类地区在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率上有较大的差异。另外,赣州市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但是赣州市在样本期间内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平均增长率仅为1.7%,因此可以推测出,整个赣州市17个县(区)没有重视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作用。  从具体的影响因素来看,非贫困地区主要是在土地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贡献不高;贫困县主要是在农业中科技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土地要素投入对其农业生产效率贡献较低。
其他文献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若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一定要注重县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对于县域经济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就业、GDP增长、出口创汇还是在上缴税收中,中小企业所占份额都绝对大。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由来已久,
创建绿色大学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而绿色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绿色校园文化,本文从国内外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试图寻找高职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