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临床实践中治疗抑郁症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对于抑郁症药物治疗,ECT具有起效迅速、对药物抵抗患者仍然有效的优点。但同时ECT又具有认知损害等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推广应用。目前,ECT已在临床应用了70余年,但其对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研究ECT对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明确抑郁症发病机制,改进优化现有ECT技术以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并有助于开发新的抑郁症治疗方法。研究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方法,观察ECT前后抑郁症患者rs-fMRI变化,探索ECT抗抑郁作用的神经影像学机制。(1)研究一: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相对于正常人群存在明显的脑部半球间功能活动的不平衡。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ECT是否通过调节抑郁症患者脑部半球功能活动的平衡性起到抗抑郁作用;(2)研究二:杏仁核-前额叶环路与人类情绪活动密切相关,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杏仁核-前额叶环路的异常。本研究观察ECT前后抑郁症患者杏仁核与前额叶功能连接的变化,明确ECT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与杏仁核-前额叶环路的关系。研究方法(1)研究一:采集11例抑郁症患者ECT前后以及15例健康对照的rs-fMRI数据,采用同伦功能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的方法,观察ect对抑郁症患者脑部半球间功能活动的调节情况。(2)研究二:采集18例抑郁症患者ect前后以及20例健康对照的rs-fmri数据,分别选取左右杏仁核作为种子点,观察抑郁症患者ect前后杏仁核与前额叶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研究一:相对于ect前,经ect后抑郁症患者额上回(ba8)、额中回(两个体素集簇:ba8/9和ba10)以及角回(ba39)的vmhc值显著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ect前额中回(ba8/9)和角回(ba39)的vmhc值显著偏低,而额上回(ba8)以及额中回(ba10)vmhc值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症患者ect前后上述脑区vmhc变化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评分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2)研究二:相对于ect前,经ect后抑郁症患者左侧杏仁核与左侧外侧额极区(ba10)以及右侧外侧额极区(ba10)功能连接显著增强,而右侧杏仁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medialprefrontalcortex)(ba10)功能连接也显著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ct前抑郁症患者左侧杏仁核与左侧外侧额极区(ba10)以及右侧外侧额极区(ba10)功能连接、右侧杏仁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值显著偏低;而经ect后,ect前抑郁症患者左侧杏仁核与左侧外侧额极区(ba10)以及右侧外侧额极区(ba10)功能连接、右侧杏仁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此外,左侧杏仁核与右侧额极区(ba10)功能连接改变值与17项hamd评分改善值显著相关。结论(1)研究一:ect可以选择性的调节抑郁症患者脑部部分区域功能活动的平衡性达到治疗抑郁症的作用。(2)研究二:ect可以通过调节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前额叶环路的异常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以上研究进一步明确抑郁症发病机制,并初步了解了ECT对抑郁症的治疗机制,为改进优化现有ECT技术以及开发新的抑郁症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