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记》地名起源传说与中国地名起源传说比较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aoyang_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土记》是日本大化革新,以皇室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体制形成之后,作为国家修史事业的一项措施,于和铜六年在中央的诏令下编纂而成的。与同时期完成的、同样作为该时期编史事业一部分的《古事记》、《日本书纪》一样,具有相同的特征:侧重于神话传说的记载。该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系列史书的性质,即为天皇为中心的大和朝廷统治的正当化服务的功能。另外,作为地方为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编纂的地理书,《风土记》又具有与记纪不同的特征,其中地名起源及其相关传说构成《风土记》最突出、最有研究价值的内容。迄今为止,与《古事记》、《日本书纪》相比,国外对《风土记》的研究相对滞后,其中专门以地名起源传说为对象的研究更有待于不断的拓展与深化。而国内学界更是鲜有论及《风土记》地名起源传说及其与中国地名起源传说的比较研究。本文拟从形式、内容方面对《风土记》的地名起源传说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地理志,如《初学记》、《艺文类聚》、《水经注》等的地名起源传说逐一比较。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先行研究,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地名传说进行分类,就各类例子进行分析,之后再将两国例子进行比较,指出其相同点与不同之处,总结出《风土记》地名起源传说的特征。本文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序章介绍先行研究,并指出先行研究的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章从形式上对中日地名起源传说进行比较,分别从“说文解字式”、“好字嘉字式”和“半自然半传说式”进行分析;第二章从内容上对中日地名起源传说进行比较,第一部分是分析以神或人为中心的地名传说,其中又分别从神、“人皇”和普通人物与地名传说的关系进行分类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以自然为中心的地名传说,从以动植物、地貌地形、山川河流命名进行归类;最后一部分,对前面的分析比较进行总结,归纳出《风土记》与中国地名传说的异同处以及各自的特点,并对以后的研究课题做了展望。序章中对先行研究作了归纳,分别列举了小岛宪之、井手至以及长野一雄所作的先行研究。小岛宪之在《上代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中的分析,其侧重点在于宏观上的比较,但没有对《风土记》的传说本身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井手至氏的《风土记地名传说和地名》则对《风土记》中以神和天皇为内容的传说进行了分类;长野一雄氏在《风土记的地名传说和中国的地名传说》中的分类比较全面,具体到对个别例子进行比较,并与中国地名传说对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风土记》地名传说的独特性。但笔者认为这些先行研究都有其不足的地方。小岛宪之氏的整体分析与结论给我们一些启示,《风土记》从下令编纂到完成,这一过程受到汉籍的影响是无庸质疑的;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有必要考虑到上代人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政治统治目的等因素。井手至氏将论述的对象范围更小地集中在与神、天皇及尊贵人物这一特点上。这一分析很中肯地点出了《风土记》最主要的特征。但其认为原因就在于上代人从常见、普通的事物、现象中都感觉到神意,因此地名由来大量出现神的说法则略显简单。长野氏的分类比较全面,但有些地方有重复累赘之嫌。将两国地名传说特点归结为中国地名传说中出现的人物、事迹有较强的历史性和真实性,《风土记》中的有较强的即兴性是客观的,但单单将这种地名由来的即兴性归结为上代人在举行仪礼、祭祀或观览国土时心中有感而发说出的话,则有些牵强;关于地名传说中有很多与神相关的内容的问题,笔者认为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从政治意图、土地性质和日本传统信仰等方面进行剖析。接下来,从形式和内容上对两国地名传说进行比较。第一部分从形式上对中日两国地名传说进行比较,包括“说文解字式”、“好字嘉字式”、“半自然半传说式”。“说文解字式”,即根据地名文字本身的词义来解释该地名的由来,它具体包括根据意义直接取字命名、同义词替换命名和近义词替换命名等方式。在《风土记》中,此类最为朴素而颇具合理性的“说文解字式”的命名方式为数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于编撰者的汉语水平的局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一类命名方式不是《风土记》的特色和重点所在。“好字”、“嘉名”的概念在中国地名中经常使用,是一个运用较为成熟的概念;编纂《风土记》的诏令第一条“郡乡名著好字”,即以“好字”为郡乡命名。这可以看做是日本负责修史的国司在国内无可参照的情况下,只能一一模仿中国的做法。另外,以诏令的形式向全国下达令令,形成了一种全国上下必须遵守的有关命名时采用文字的相关规定。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央命令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在实际进行命名时有统一的规范的目的。“半自然半传说式”即传说中出现的内容一半是涉及单纯自然内容,一半又出现神或其他人物形象。这正是《风土记》地名传说的一大特色。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来看,以自然特征命名其实更具有真实性与普遍性。但无可否认的是,加上与神或天皇相关的内容,会使地名传说本身披上神秘色彩。这一神秘色彩,会使地名以及土地本身也充满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一般情况下,神话传说依附于地名起源传说,地理特征说明才是主体,但在《风土记》里,神话内容所占的比重和地位都压倒了自然特征的说明,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半自然半传说式”的命名方式在《风土记》有较多的例子,这主要取决于该命名方式所描写的是与神、天皇相关的传说内容。从编撰的目的来看,可以说《风土记》就是在对中国地志的模仿,其具体的地名传说、地名命名形式也就自然离不开对中国地名传说的借鉴了。接着从内容上进行比较分析,主要针对传说内容所涉及的对象进行分类考察。具体又分成两大部分进行论述,包括传说的内容是以神或人为中心的以及以自然为中心的。中日两国的地名传说都有以人物或以自然或者人物与自然兼有的内容。两者兼有的传说究竟是以人物为主还是以自然为主也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标准,但这样的例子占的比例并不大。另外,概观《风土记》的地名传说,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说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风土记》地名传说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因此,将人物和自然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比较。其中人物部分又分成以神,天皇和普通人物等相关的内容,与神和天皇相关的内容是主要论述对象。以神为中心的部分主要讲述土地占领与祭祀神这两种内容的传说;以天皇为中心的部分则分为以天皇的出巡、镇压叛乱和其他天皇的日常行为为内容的传说。自然部分则从地名是以动植物、地形地貌或者山脉河流命名的角度对传说进行分析。另外说明一点,由于以动植物、地形地貌或山脉河流的传说除了内容上的特点之外,这样的命名在中国地名传说中已经成为了某些得到继承的规律,因此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跟命名的形式有关,不单是与内容有关。神是虚构的形象,而天皇则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从这个角度上将其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同时,在历史时间上,神比天皇早出现,土地最早的渊源也是先与神有关,后来出现天皇制后才逐渐演变为天皇掌控下的土地,因此两者在地名传说中出现有其各自的特点。以神为中心的部分,包括占领土地的地名传说和祭祀“荒神”的地名传说。占领土地传说中有神或先祖在土地上设立标志物或划定边界线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占有:例如在土地上种植植物、落下某件物品或在土地上用膳等;也有二神围绕着土地、自然资源等展开争夺的题材:胜者则占有土地,败者则落逃等。祭祀“荒神”类的地名传说中“荒神”杀害百姓,成为百姓生活的妨害。为制止“荒神”杀人,人们通过占卜祭祀来慰籍神灵,从某个意义上讲,受到祭拜就意味着得到认可和尊重,因此神灵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不再残害这里的平民百姓;另外还有由天皇、朝廷解决“荒神”杀人的问题,其解决方式或是对“荒神”施以安抚或是采取更强硬的手段,以天皇的皇威及武力使“荒神”屈服,而作为一方土地的神,最终也得归顺于天皇。中国的地名传说中有关此类神占领土地或是杀人的例子基本上没有。以天皇为中心的部分,分别分析与天皇巡视、镇压叛乱者以及其他的与天皇行为,如天皇赏赐、天皇的日常行为、婚姻等有关的传说。以天皇巡视、出行行为为内容的地名传说,在《风土记》中占了很大的部分,此类传说也是《风土记》地名传说的最大特色之一。因此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有很强的代表性。中国的地名传说中也有此类例子,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的可比性。天皇在出巡的过程中登高观望,发出对国土广阔、景致美丽的赞叹。因为在皇权为中心的中央统治下,臣民、国土以及其它资源都归天皇所有,因此对自己国土的辽阔美好发出的赞叹也表达了天皇对自己国家的自豪之情。而作为地方,有幸得到天皇的光临,天皇说的每一句话都尤为珍贵,尤其是对这个地方做出的好评价,自然会被铭记并作为地名保留下来;也有以天皇出行途中发生的事情来命名,包括与天皇有关的某个小细节,如以天皇洗手等的小情节来命名;另外还要注意一下传说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语,如“知る”(知道、知晓之意),“食う”(吃、食之意),“見る”(看、参观之意),“聞く”(听之意)等在古代表示“支配、统治、占领”的意思。这一系列的词在天皇出行传说中经常出现,正是用于表达天皇对国土占有统治的思想。因此,地名传说很多以天皇巡视、出行为内容,其目的在于强调天皇对国家领土的绝对统治地位。这一行为与我国儒家施政的政治理念非常吻合。中国的地名传说例子有很多则更直接地表达了王者之命及其统治天下的意图。从地名传说的内容本身来看,《风土记》的此类传说,其内容丰富,远远超过同一类型的中国地名传说。前者内容大到登高观览之礼仪,小到天皇河边洗手的细节;后者则没有如此详细,通常只是涉及到巡视或出行这一行为本身。这与《风土记》特殊的编撰方针有关,因为《风土记》是第一本全面而系统地收集国土咨讯的史书性质的地理书。大宝二年(702年),日本开始实施大宝律令,与此同时,各地方叛乱不断,中央征用九州岛各国军队进行镇压。《风土记》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编撰的。从具体时间上看,《肥前国风土记》、《丰后国风土记》的编撰正值这一时期,因此天皇镇压叛乱的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这两国的记载中。根据该类传说中的人物行为细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违抗皇命,另一类顺从皇命。不服从皇命者,必将遭受讨伐;归顺于皇命者,则可得到恩赐,这反映了儒家施政的理念。在我国的地名传说中,同样不乏讲述帝王讨伐理念。“太武帝讨胡贼”、“汉武遣兵西征”、“齐桓公过孤竹西征”也属于征讨叛逆者或入侵者类型的故事。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些中国地名传说中,征讨者与被征讨者均动用了大批军队,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可谓势均力敌,孰胜孰败并非定数,江山易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规模的军事行动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讨伐和征战。相反,《风土记》中天皇对土蜘蛛等边境原住民的讨伐,则是以绝对优势兵力对处于绝对劣势的不从之众。实际上这些“土蜘蛛”、“佐伯”对天皇及其中央政权构不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所以,与其说这种军事行动是为了征伐叛逆者,不如说是对边境未开化的民众进行的所谓“启蒙”和“感化”,达到使天皇的统治正当化的目的。这也正是编撰《风土记》的真实目的之所在。和天皇相关的其他行为,天皇赏赐、天皇婚姻或其他日常行为。在古代,得到天皇或帝王的赏赐是一件极其光荣的事情。无论得到的是田地、贵重的物品,还是其它普通物品赏赐,抑或是精神方面的嘉奖,如赐姓封号等,都是永世流传的荣耀。因此,出现以赏赐作为地名命名的也就显得十分符合常理了。在我国的地名传说中也可见到此类内容,多以封候加爵的方式赏赐。在君主集权统治的社会中,来自君主(天皇、帝王)的一切就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天皇、帝王的赏赐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地名以此来命名则更增添了其正统性,并且具体考究起其来源,也具有其历史悠久性。与天皇婚姻有关的传说涉及男子到女子家过夜的“妻问制”,天皇求婚、皇子兄弟互让等内容。其中天皇与地方女子的联姻具有鲜明的文化学上的寓意,它意味着天皇势力向地方的渗透,是有别于用武力征服土蜘蛛的炫耀皇威的方式,属于一种和平的扩张;两皇子之间的互让是一种伦理道德层次的行为,从中国的伦理道德看,符合儒家所提倡的孝悌的主张。中国的此类传说则宣扬求仁求义的主题,并且出现思妇、孝妇和贞妇的形象,这显然更符合儒教思想的特征,因而自然成为我国地名传说中常见的表现题材与天皇日常行为有关的内容在中国地名传说中很难找到相同类型,属于《风土记》地名传说特有的类型。该类传说说明物因人而贵,地因物为名,名因此而具有说服力的道理。与神、天皇相关的地名传说相对应的是有关普通百姓生活的传说。有的是通过地名传说的方式来展现某一民间习俗;有的情节相对简单,地名都是源自某一特殊人物或事件,是一种比较原始、朴素的取名方式。这部分在两国传说中没有很大的区别。以自然为中心的部分别就以动植物、山水地形为地名起源传说中心内容的例子进行分析。与以人物为内容的传说不同,在《风土记》中,涉及自然内容的传说相对较少,出现的例子也多会出现天皇或其它的尊贵人物,不涉及人物,单纯以自然为内容的传说则更少。相比较而言,在中国的地名传说中,因自然而命名的例子是比较多的,并且自成规则,如“因形命名”、“因山因水命名”等,沿用自今。另外由于两国历史文化不同,所出现的动植物种类也各有差异,因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如《风土记》频繁出现“鹿”这种动物,而在中国地名传说中,通常出现的动物是具有代表性的“龙”、“凤”等,在传统文化中,她们是一种祥瑞的反映。但是中国的“龙”与“凤”均为想象的动物,与日本地名传说中的“鹿”等截然不同,后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两国地名传说的不同之处。从表达方式来看,可以说两国的这类地名传说没有太大的区别。当然由于地形地貌等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国家也是存在的。但是因山因水命名的原则在中国地名传说中的运用是十分成熟普遍的,而在《风土记》中此类的命名则属于极少数的部分,远远谈不上成为规律准则。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作出以下总结:形式上中日两国地名传说在形式上是比较一致的,不同主要在于数量的多寡。日本在7世纪实行“大化改新”,文化方面则进行修史。《风土记》可以看作是唐土讴歌国土辽阔、天子皇威无疆的地志编撰事业的日本版,是按照《汉书》等的构想,在轰轰烈烈的模仿唐朝文化的风潮中产生的。因此,从编撰的目的来看,可以说《风土记》就是在对中国地志的模仿,其具体的地名传说、地名命名形式也就自然离不开对中国地名传说的借鉴了。内容上《风土记》中以神、天皇等人物为中心的传说是《风土记》的主体。内容上涉及神占领、开发土地,有关神的祭祀等,天皇的出巡、镇压叛乱和其他天皇的日常行为为内容的传说。但从传说的具体情节和结构上看,有情节较为简单的,还有一些传说的逻辑性不是很强,显得比较随意。中国地名传说中涉及神的内容较少,虽然有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但较多属于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有些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帝王,但在数量上远不及《风土记》。中国地名由来中更多的是涉及地形、状态等自然地理现象、客观真实的内容。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地名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可能出现这样富含知识、有逻辑性的地名由来。另外,中国地名由来则有比较强的逻辑性,在故事内容上也比较合理。多讲述历史事实、真实人物事迹、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来叙述地名由来。从历史背景分析以上特点形成的原因,可知《风土记》最初是地方官向中央朝廷提交的公文性文书的汇编,旨在为中央朝廷服务,具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和铜六年颁布的编撰《风土记》的诏书条款如下:“畿内七道诸国郡乡名著好字。其郡内所生。银铜彩色草木禽兽鱼虫等物。具录色目,及土地沃塉。山川原野名号所由。又古老相传旧闻异事。载于史籍。言上。”此诏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用好字为个郡乡命名;2、记录郡内的物产;3、报告土地的土质、肥沃状态;4、记录山川原野地名的由来;5、记录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旧闻异事。用好字嘉字命名、记录山川原野名称由来,在全国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文字记录,形成书面报告呈上,这样做有利于中央的统一管理,使其统治更有秩序、依据;全盘把握物产以及土地肥沃贫瘠的情况,则为律令制的推行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地方官府必须依此交纳税赋,这是管理国家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山川原野地名由来与旧闻异事本来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从《风土记》的实际内容来看,可以发现两者是混为一谈的,几乎没有什么界线。地名传说多来自旧闻异事,当然,以山川原野的地形地貌等命名的地名中,相当一部分并不包含古老传说的内容。一般来说,民间的古老传说多从庶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中派生出来,但我们可以发现《风土记》中的旧闻异事、古老传说并没有太多一般民众的生活、信仰、礼仪的描写,大部分与神(古代的神和天皇现人神)有关。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反映出出经地方官员收集或加工后的《风土记》,其地名起源传说在意识形态上服从于中央集权统治这一编撰意图。一些神话传说,原先一般都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神话,反映的是地方豪族的历史。后经地方官员收集整理后,这样一些讲述地方豪族历史的神话,蜕化成天皇征伐、合并和统一国家的传说,打上了中央集权统治的烙印。志田淳一氏在《风土记编撰的思想》一文中指出:“地方上每一块土地的灵魂都隐藏在地名中,掌握了地名就意味着掌握了土地,要使土地的灵魂服从于己,就必须掌握其地名的由来与传说。”吉野裕在《序说<风土记>》中进一步认为:“地名的由来只存在于历史悠久的传说中,因此,即使是同一地形或同一地名,如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体不同,其由来也会有所差异,采集这些传说的活动与祝福天皇的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为何说《风土记》中有关神、天皇的传说是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这一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日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是在天武朝代,除了需要在物质上提供为建立律令制度等的保障之外,还必须从精神上确立一种隶属于天皇的意识形态。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各豪族中实力最强者将成为统治者,但一旦维持其统治的力量削弱,统治者的地位也会随之动摇,被新的强者取而代之。因此,要巩固永世的统治地位,就需要建立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意识形态,即天皇就是神,任何人都必须服从天皇,接受天皇为现人神的思想,这就将天皇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那么,如何将这样的思想渗透到民间去呢?《古事记》、《日本书纪》以及后来的《延喜神名式》所收录的神话传说,无一不在宣扬皇威。自然,《风土记》中的神话传说所凸现的主旨也毫不例外。另外,尽管“大化改新”已制定了“土地公有”的原则,但是朝廷命官和地方豪族私占国土十分猖獗,严重妨碍了百姓的生计劳作。因此中央有必要统计全国土地状况,既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是为了保护土地免于继续受到侵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风土记》中会出现如此之多与神、天皇相关的地名传说。对此,先行研究中谈到的长野一雄氏却没有充分地论及,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风土记》由播磨、常陆、出云、肥前和丰后五国《风土记》构成,虽然中央下达的诏令是一样的,但各国在具体撰写时却有着各有的特色。最早编撰的是《播磨国风土记》,它列举了山川原野的地名,详细记录了地名的由来。比较而言,其它各国的《风土记》中有关地名由来的记载就比较少。产生这一现象,与各国负责此项工程的国司的学识、意识中的国家概念以及对诏令内容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关系。从事《风土记》编撰的国司,可谓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如实地反应土地的客观信息,需要在民间进行采集活动,这属于客观地理志的编辑;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创作加工,以符合诏令的各项要求。一方是来自于民间的信息资料,一方是来自中央政治色彩鲜明的要求。如何使两者能够融合起来,对编撰这来说是一个挑战。从结果来看,毫无疑问,国司们对诏令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真实意图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风土记》中才会出现一些说法牵强或逻辑欠严谨的地名起源传说。从历史背景分析以上特点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风土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而且由于其撰定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必须为国家统治服务的性质。其内容具有鲜明的特性,即大肆宣扬与神、天皇相关的传说,以此表明天皇家族统治的正当性。由于《风土记》的编撰是对中国地志的模仿,因此在诸多方面又与中国地名起源传说有着相似之处,如故事题材编排、地名的命名方式以及地形地貌的描述形式,等等。
其他文献
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宁波兴达炭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制竹醋液(简称兴达精制竹醋液)和日本铃木工业会所生产的精制竹醋液(简称日本精制竹醋液)的基本理化性能和化学组分含量进
本文针对厦门航空公司绩效管理现状进行介绍及分析,指出现有的绩效管理体系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文章首先概述了绩效涵义,简要介绍了绩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本文作者以项目融资为主线,通过介绍国际项目融资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方式的变迁,及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所取得的成绩和目前所存在并面临的问题,来
传染病的威胁仍然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问题,而加强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又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实施:领导
<正>中医辨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笔者现将有关认识叙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