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东地区南辽河群草河口—鸡冠山廊带中的斜长角闪岩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的形式赋存于古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系和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中,是透辉斜长角闪岩退变质的产物,并经历了两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不同变形表现的斜长角闪岩按其叶理发育程度可将其分为四类(块状、弱片麻状、中等片麻状和强片麻状),受温压条件变化的影响,其显微构造特点、组构学特征以及主要变形机制表现各异:块状斜长角闪岩原岩(P=0.39Gpa,T=640℃)为收缩造山前的产物,表现为微弱或无变形;弱片麻状斜长角闪岩(P=0.52Gpa,T=753℃)中的角闪石受单向应力作用下的重结晶生长控制,并发育(100)晶面的结晶学优选定向;中等片麻状斜长角闪岩(P=0.61Gpa,T=771℃)中的角闪石晶内塑性变形普遍存在,位错滑移为其主要变形机制,组构分析显示(100)晶面以及[001]晶轴的结晶学优选;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P=0.77GPa,T=686℃)中长柱状角闪石亚颗粒以及双晶普遍存在,且亚颗粒的长轴和双晶面的方向与叶理保持一致,组构分析显示(100)面和[001]轴的强定向,角闪石受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双晶作用及双晶成核为主的多种变形机制控制。变形过程中较大的压力变化(△P=0.38Gpa)可能与收缩造山作用下的构造增厚有关。年代学研究表明,斜长角闪岩成岩年龄约为2150Ma,经历了1893Ma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和1852Ma的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第二期角闪岩相退变质),并受到1850Ma~1900Ma剪切变形的改造,形成了研究区现今不同变质/变形特点的斜长角闪岩。角闪质岩石中,角闪石常被认为是以被动变形的“弱”相存在,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主动变形的“强”相。这种“强”“弱”相支撑关系的转变实际上是同种矿物组分相对集中的过程,此“转变”过程在中下地壳流变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不仅仅造成了深部地壳岩石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均一性,同时也体现了中下地壳岩石成分的不均一性以及流变学性质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