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草河口—鸡冠山地区角闪质岩石变质与变形分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_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东地区南辽河群草河口—鸡冠山廊带中的斜长角闪岩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的形式赋存于古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系和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中,是透辉斜长角闪岩退变质的产物,并经历了两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不同变形表现的斜长角闪岩按其叶理发育程度可将其分为四类(块状、弱片麻状、中等片麻状和强片麻状),受温压条件变化的影响,其显微构造特点、组构学特征以及主要变形机制表现各异:块状斜长角闪岩原岩(P=0.39Gpa,T=640℃)为收缩造山前的产物,表现为微弱或无变形;弱片麻状斜长角闪岩(P=0.52Gpa,T=753℃)中的角闪石受单向应力作用下的重结晶生长控制,并发育(100)晶面的结晶学优选定向;中等片麻状斜长角闪岩(P=0.61Gpa,T=771℃)中的角闪石晶内塑性变形普遍存在,位错滑移为其主要变形机制,组构分析显示(100)晶面以及[001]晶轴的结晶学优选;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P=0.77GPa,T=686℃)中长柱状角闪石亚颗粒以及双晶普遍存在,且亚颗粒的长轴和双晶面的方向与叶理保持一致,组构分析显示(100)面和[001]轴的强定向,角闪石受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双晶作用及双晶成核为主的多种变形机制控制。变形过程中较大的压力变化(△P=0.38Gpa)可能与收缩造山作用下的构造增厚有关。年代学研究表明,斜长角闪岩成岩年龄约为2150Ma,经历了1893Ma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和1852Ma的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第二期角闪岩相退变质),并受到1850Ma~1900Ma剪切变形的改造,形成了研究区现今不同变质/变形特点的斜长角闪岩。角闪质岩石中,角闪石常被认为是以被动变形的“弱”相存在,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主动变形的“强”相。这种“强”“弱”相支撑关系的转变实际上是同种矿物组分相对集中的过程,此“转变”过程在中下地壳流变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不仅仅造成了深部地壳岩石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均一性,同时也体现了中下地壳岩石成分的不均一性以及流变学性质的差异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延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坐落在首都北京西北的延庆区,拥有硅化木、恐龙足迹、岩溶地貌及与燕山运动相关的珍贵地质遗迹;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八达岭长城、古崖居等人文资源。但在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发展建设过程中,地质遗迹存在易受风化破坏,保育工作滞后等问题;另外,地学旅游开展模式单一,对当地带动不足。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与希腊的国际合作项目,本文根据延庆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以及国外的保育经验,对最重要的硅化木
学位
学位
南华北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岩性变化快,不同岩性频繁互层。论文通过南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统煤系岩系发育地质背景、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与来源研究,分析不同储集层天然气来源,探讨了高过成熟阶段天然气碳同位素倒转原因,建立了海陆过渡相天然气成藏基本模式,取得以下认识:南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统烃源岩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影响,山西组为三角洲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