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系统中的协作和协调机制及热点区域Missive-MIMO容量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通信环境中,用户通信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常常是限制系统容量的瓶颈所在。在本论文中,分别针对干扰系统中的认知、协调及大规模天线等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在主动避免干扰的认知系统中,我们设计了以能量效率最优为目标的协作方式进行频谱感知。在无线局域网络中,基于干扰协调技术,针对其中一些基本的通信模式设计了用户之间有效应对相互干扰、实现并行通信的MAC层协议。在信道存在相关性的“热点”区域中,我们分析了通过多用户信道渐近正交化抑制用户间干扰的大规模天线技术在其中的性能表现。  在第一个工作中,我们以一个新的思路提出了合作频谱感知的方案:在尽可能避免对授权用户干扰的前提下,以认知用户完整通信过程(包括频谱感知阶段和其后的通信阶段)中整个认知用户系统的能量效率最优为目标,寻求最合适的合作频谱感知精度。我们首先对此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一步针对认知用户分布密集和认知用户分布分散的两种场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前一场景中,通过合理的假设及近似,选择“哪些”认知用户参与合作频谱感知能使能量耗损最低的问题将退化为确定由“多少”认知用户参与合作感知。在后一场景中,我们针对确定参与合作频谱感知的认知用户的最佳组合的需求设计了一个启发式的算法,此算法不仅具有更低的复杂度,而且我们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性能非常接近最优的穷举算法。  在第二个工作中,我们首先基于两路数据流的多天线X信道上的干扰协调算法,对能够从X信道拓展出的各类通信模式进行了物理层算法的推导;同时,针对这些通信模式,我们在传统协议的通过信令交互建立通信链路的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在这些新的通信模式中所需要的信令(控制帧)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通信模式所对应的协议执行流程。此工作不仅可以实现用户并行通信,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调度来构造复用增益更高的通信模式,以此带来网络容量的提升。  在第三个工作中,我们首先分析了用户密度高、用户信道之间相似度很大的热点区域中,用户信道的数学模型是怎样建立的。其次,我们分别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说明了在这样的信道模型之下,大规模天线针对单个用户的信道有良好的去相关性,这一点明显优于传统的有限数目的多天线系统;但是,热点区域中多个用户的信道之间的相关性仍然对容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一影响不能通过增加天线数目而得到解决。
其他文献
本论文选题来自中山大学二期“985工程”项目“基于数字水印的有线数字电视播出监控平台的研制”。该项目的任务是实现对有线数字电视广播节目的监控以及版权维护。实现的方
卣源分离是指在不知道源信号和传输信道参数的情况下,根据源信号的统计特性,仅由观测信号来恢复或分离出源信号的过程。盲源分离作为一项新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具有非常重要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Electronic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ery,简称ESPI)技术广泛应用于光学粗糙表面的变形测量和无损检测等方面,通过求取电子散斑干涉条纹图的相位信息可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爆发式进步使社会生活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微电子技术,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手持终端的功能日益强大,开始逐渐承担各种网络应用以
超常材料是一种按照人们的意愿设计、能实现特定介电常数ε和磁导率μ的电磁材料。它具有很多奇异的电磁特性,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一个国际研究热点。相对于常规材料,超常材料更大的优势在于,能按照器件的需要来设计所需的材料,这为操控光和设计光子器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本文中,我们根据变换光学理论,研究利用超常材料来调控光束,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我们研究利用超常材料调控光束的束宽。根据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的高度发达为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与此同时,广大软件开发人员为应用开发出了各种适合嵌入式系统的片上操作系统,使得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成熟与发展,分布式估计成为研究热点。因节点资源的受限性、传输媒介的开放性、节点分布式等特点,分布式目标定位容易遭受攻击。如何安全可靠地获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