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from the Hermeneutic Perspectiv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50025547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门有关意义理解与解释的哲学,因其与翻译在本质上的内在联系,阐释学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阐释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不仅拓宽了翻译的研究领域,而且为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阐释学为理论框架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旨在以阐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本研究以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的译作为实例,主要源于葛氏的特殊双重文化身份和他在现当代文学翻译界的声誉,及其在中国现当代小说“西渐”的进程中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析与例证,本研究指出:   首先,翻译的本质是文本与译者不断互相提问与回答的阐释对话过程,其具体表现为译者视域与原文本视域及译语读者视域的融合,而视域融合过程则体现出译者对原文本的创造性叛逆及对翻译策略的权衡。   其次,本研究在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之同时,也提出文本的确定性与译者作为历史存在的有限性制约着译者在解读原文时其主体作用的限度,此外译者与译语读者共享的公共视域决定了译者行为应以公众心理、译语文化传统与主流意识形态为标尺。   本研究基于阐释学翻译的视角,客观地论证了译者主体地位的合理性,避免译者主体性之研究陷入“译者中心”的泥沼,并深化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同时,本研究认为,对译作的评价不能依赖主观判断而应充分考虑译作之背景及译者之个体因素。有鉴于此,本研究结果对翻译批评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在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发表之前,隐喻一直被认为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在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共同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近年来,合作学习已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主要趋势,小组活动作为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关于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本文收集了近30年玻利维亚人类发展指数的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分项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对比分析,从多个层面研究该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问题,并在结论部分提出可行性建议。
《土生子》是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中充满了死亡和暴力的描写,这也是该论文的切入点。针对小说中的死亡意象,运用让-保罗·萨特和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和学习其中的词汇分不开的,因而词汇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词汇量的要求相应地也成为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无论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