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淮河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表温度是地球表面能量平衡和温室效应一个很好的指标,它在气象、水文、环境、生态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需求,因此准确获取其时空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地形平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地表温度的监测与分析对于区域环境、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地面观测数据、MODIS与FY3C/VIRR等地表温度遥感产品,研究区域地表温度变化特征。首先,利用淮河流域1984-2019年27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地表温度数据和气象数据(气温、降水、日照时长、风速),采用气候倾向率法、线性趋势估计法、分布函数、Mann-Kendall突变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系统性的分析淮河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以 FY3C/VIRR(Visible and Infra-Red Radiometer,VIRR)地表温度产品、MODIS地表温度遥感产品为基础,结合由地面观测站插值生成的地表温度数据,采用Triple-Colocation方法融合得到融合后淮河流域地表温度,在融合结果分析时,对2017年至2019年淮河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淮河流域年代际变化为上升趋势。通过地面观测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淮河流域1984-2019年地表温度特征曲线UF呈现波动上升,在2012年发生突变,并且超过了临界直线+2,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趋势显著;地表温度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格局,地表温度最大值出现在六安附近,地表温度为291.67K,地表温度最小值出现在莒县。其中,2000年至2019年地表温度高于多年平均地表温度,为正距平,年平均温度逐渐升高。1984年至2000年间年地表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地表温度,为负距平,且较为稳定,最大值均为290K。同时,年地表温度存在三次短暂的下降,分别是1995、2003年左右,分别下降了 0.85K和1.52K。地表温度季节变化趋势与年变化保持一致,均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春季上升幅度较高,冬季上升幅度较小。在地表温度变化与时间的相关性方面,年地表温度的决定系数最高,达到了 0.5876,各月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年变化保持一致,都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淮河流域区域地表温度空间变化明显。基于Triple-Colocation方法融合后地表温度产品,具备MODIS、FY3C/VIRR地表温度的产品特征,与地面观测数据插值的地面温度数据相比,分布更加合理,空间表达能力更强,信息更加丰富。融合结合与地面验证站点相比,验证精度优于MODIS、FY3C/VIRR地表温度产品,其 R2 为 0.54,高于 MODIS 的 0.5,RMSE 为 1.42K.,低于 FY3C/VIRR的4,其可用于区域地表温度分布与变化。通过2017-2019年地表温度融合产品分析,2017年至2019年,年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由289.97K上升至290.45K,其中,区域地温最大的区域为商丘市,变化较小的区域为阜阳市,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平均地温为301.01K,冬季为278.43K。(3)淮河流域温度变化驱动因素分析。通过对地面观测站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等数据的分析,表明:地表温度与气温变化一致,,相关系数为0.714,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地表温度与降水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相差较大,在年、春、夏、秋变化趋势相反,冬季变化趋势一致,但两者年际变化相反,即降水量多的年份,地表温度偏低,降水量少的年份,地表温度则偏高;日照时长与地表温度在春季和夏季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日照时长在近37年内逐渐减少,地表温度在逐渐升高,表明日照时长的变化对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有限;地表温度与风速年际变化为负相关,风速逐年下降,地表温度逐渐升高,表明风速的下降有利于地表温度的上升。图26表14参78
其他文献
断层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根据大多数的事故资料显示:百分之八十的矿井突水事故都与断层相关。在断层周围进行采掘工作时,底板往往会由于巷道和工作面顶板和断层的存在,遭到异常的变形破坏,与此同时大量的裂隙伴随产生。当产生的裂隙、破坏带扩展至含水层时,就会导致突水事故的发生。贯穿矿井整个开采的过程,断层的存在对巷道布置、工作面回采甚至整个矿井的生产都存在着安全隐患。综合利用钻探、物探及实际揭露资料
轴向柱塞泵作为航空航天、冶金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的核心动力元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如何进一步减小轴向柱塞泵的流量脉动、增大功重比、改善受力状态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方向之一。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平衡式阀配流双排轴向柱塞泵并开展相关研究,并通过理论分析与研究,以降低其流量脉动,提高其流量稳定性,进而为平衡式阀配流双排轴向柱塞泵结构设计和配流特性分析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平衡式阀
钢纤维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SFRC)因其具有良好的韧性、抗爆炸和抗冲击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中。钢纤维混凝土构件承担静态载荷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动态载荷的作用,因此对于钢纤维混凝土在静动态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体积掺量分别为0%、0.5%、1%、1.5%、2%、2.5%的钢纤维混凝土,进行静动载荷下的力学性能研究。通过静态立方
超精密定位技术是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军事科技、航空航天和医疗生物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提高超精密定位技术对于发展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驱动器难以兼具高精度和大行程特性的问题,依据超磁致伸缩驱动器高精度特性和音圈电机大行程特性,提出了一种大行程、高精度的同轴集成式宏微驱动器,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对磁场、输出力以及温度场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同轴
习总书记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家园,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本文选择利用汽车废旧轮胎加工成的橡胶颗粒作为原材料制作成混凝土,使橡胶再次参与到建筑生产过程以实现废旧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但是由于橡胶颗粒本身是一种弹性材料,加入之后会造成混凝土力学性能降低,所以本文选择加入一种植物纤维—剑麻纤维,剑麻纤维成丝坚韧,耐酸碱腐蚀而且本身材料又来源于大自然,量多易获
本论文首先结合NB-IoT技术设计了一套输气管道泄漏监测与定位系统,分别进行硬件选型和控制流程设计,进而对监测系统中的去噪、定位等关键技术进行改进,并且通过算法研究与实验结果来验证所选取方案的可行性。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管道运输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一些主要的管道泄漏检测方法进行了比对分析,指出现有声波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基于改进小波阈值降噪和线性传感器阵列技术的输气管道泄漏声波定位方法,提
现代社会中所有生产生活都与电息息相关,在巨大的用电量需求下,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增大,超高压输电线路应运而生。对于输电线路来说,对设备的实时监测和维修是保证电力安全的关键。而绝缘子长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工作,很容易产生故障,每年电网停运事故有一半以上是由绝缘子故障引起的。因此,定期对绝缘子进行故障检测,对于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无人机巡检过程中得到的绝缘子图像为对象,首先把图像由RGB
该文一方面利用GIS将研究区域不同典型年份的降雨、径流、土壤、地形、植被等(土壤可侵蚀)因素数字化,并通过归一化和SPSS分析权重,从而建立TN、TP、NH3N、COD负荷的入水体系数栅格计算方程,并基于此结合研究区域各典型年份的统计数据计算出面源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农业非点源入水体拟合负荷量;另一方面利用2015年份王家坝、蚌埠闸、横排头等控制断面的日均流量数据和月均负荷量数据,利用LOADEST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简称SCC)不仅能够体现出良好的流动性,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无需进行充分振捣,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应用。从当前的学术领域中可知,针对单掺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相关研究理论较多,且大多数理论研究都是集中在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微观分析等方面,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较少。论文以“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
为更好地将人工冻结法应用于工程实际建设中,对冻结泥炭质土的力学性能研究非常必要。以中国云南某地区泥炭质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力学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冻结条件下泥炭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不同含水率、冻结温度下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以及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由此得出相应的应力-应变以及蠕变试验曲线。根据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分析不同含水率和冻结温度对抗压强度峰值以及弹性模量的影响,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