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原文的重要性,并把“忠实于原文”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翻译不可能是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比比皆是。罗伯特·埃斯卡尔皮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交流的关键。“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基本特点。由于语言所指系统、文化背景及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赖以生存的条件存在差异,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有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原文本作一定的改动。毫无疑问,译者为了使翻译的作品呈现一种新面貌所作的这种改动,具有创造性。当前对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往往是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这种研究过于宏观,没有对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起因、制约的因素、结果和意义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本文作者试图在阐释学、接受美学和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此作系统的分析。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的主体性、文学和审美倾向、翻译目的和观点的体现。另外,读者的参与及目的语背景的变化也会引发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主要受文本和超文本因素的制约。不同的语言所指系统和社会-文化因素,如意识形态、诗学和文学传统及赞助人都会干涉文学翻译过程中译作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最终会导致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混杂性。本文关于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翻译标准。实际上,翻译标准与两个因素,即“忠实”和叛逆,密切相关,二者互为补充,密不可分。创造性叛逆是实现“忠实”标准的重要途径。其次,有利于改善译者及译作的地位。最后,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它不仅延长了原作的生命和价值,而且有利于丰富和保存目的语文化。通过以上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是实现“忠实”标准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