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光纤干涉式传感结构自产生以来,以其灵敏度高、制作工艺简单、结构紧凑的特点,受到了普遍关注。目前存在的全光纤干涉式传感结构普遍采用光纤自然结构带来的模场差异,将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光纤干涉式传感结构自产生以来,以其灵敏度高、制作工艺简单、结构紧凑的特点,受到了普遍关注。目前存在的全光纤干涉式传感结构普遍采用光纤自然结构带来的模场差异,将纤芯模耦合到包层中,利用外界参量对包层中模场的影响实现传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传感结构是利用特殊的加工技术制成,这给传感器结构的制作带来了困难和成本上的负担。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普通单模光纤的简易全光纤干涉式结构,采用通过熔接工艺改变熔接点结构的方法,再通过对芯熔接,而形成的全光纤干涉式的熔融双球干涉结构,并对该结构的温度、折射率和应力的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该结构具有制作成本低、工艺简单、传感器可重复性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综述了全光纤干涉式传感结构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全光纤干涉式传感器的温度、折射率及应力传感的发展现状。2、提出了熔融双球光纤干涉结构,介绍了该传感结构的制作工艺和过程,理论研究了基于熔融双球结构全光纤马赫-曾德尔(M-Z)干涉仪传感过程。并且利用COMSOL软件,对熔融双球M-Z传感结构的干涉结构的光场在光纤中的分布进行了仿真。理论推导了熔融双球结构的温度、折射率及应力的传感公式。3、熔融双球光纤干涉结构的温度传感特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当温度由35℃增加到90℃时,干涉光谱向长波方向漂移,温度-波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温度灵敏度为73.1 pm/℃。4、熔融双球光纤干涉结构的折射率传感特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当溶液折射率由1.33增加到1.3765时,干涉光谱向短波方向漂移,折射率-波长和折射率-光强两者都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1551nm干涉波谷处折射率灵敏度分别为-33.984nm/RIU和50.164dB/RIU。5、熔融双球光纤干涉结构应变传感特性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当应变由1057.2增加到10571.7时,干涉光谱向短波方向漂移,不同干涉波谷处应变-波长和应变-光强都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并具有相同的灵敏度,波长应变灵敏度为0.3pm/με,光强应变灵敏度为0.0018dB/με。6、熔融双球光纤干涉结构水压传感特性理论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当水压由98Pa增加到588Pa时,干涉光谱向短波方向漂移,水压-波长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水压灵敏度为500/pm/KP。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出色的电子和光电子特性,在光电子器件如光电探测器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In2Se3是典型的Ⅲ-Ⅵ族层状化合物半导体,具有较小的有效质量、高
上海软粘土在沉积过程中具有结构性,这种结构性对土体强度和变形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系统地研究复杂应力状态下结构性对上海软粘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可以为建立合理的结
碰撞振动系统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程实际中,此类系统因结构、制造、装配以及磨耗等因素而存在的机械内部零部件之间或机械构件与运动约束之间的间隙是难以避免的,当运动部件的振幅超过了临界条件时,零部件间或零部件与约束间就会发生碰撞振动。该类系统因碰撞振动的存在而具有强非线性和非光滑性,并呈现出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如混沌)。在大多数工程实际中,混沌振动是一种有害的运动形式,会带来很多危害。因此,探索适合于含
功率MOSFET是新型半导体器件的代表,作为重要的开关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航天装备电源系统中。为了保证安全工作,其安全工作区的确定和极限能力的验证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功率MO
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诊断症状,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也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有效治愈该病,教育干预是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
滑动模态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以下简称SMC)是一种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由于其对系统摄动、干扰的鲁棒性好,在实际中有相当普遍的应用。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考虑了两种随
随动单体是现代自动高炮、火炮的重要组成单元,它执行火控指令,控制自动火炮俯仰和方位运动,其性能对于整体装备的作战性能有重要决定作用。因此,生产过程中以及服役维护过程中都要求对随动单体的性能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认产品的状态与服役特性。为了解决某型号高炮随动单体测试的问题,开发设计了一套专用自动测试系统,用以实现对随动单体的高效、快速测试和数据分析。首先,基于FPGA+ARM架构深入阐述了测试用控制板
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出现频谱赤字的传统无线通信频谱带来了巨大挑战。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VLC)以其发射功率高、无电磁干扰、绿色安全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大量的工程科学研究实验与应用是脉冲型的。脉冲型的实验分为短脉冲运行模式和长脉冲运行模式。在长脉冲运行模式下,随着被测系统的长脉冲稳态运行,必需要
在海上油气开采技术快速发展、勘探范围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作为可辅助钻井平台工作的人员生活和居住处所,深水半潜式支持平台这一海洋建筑物被提出并快速发展。近年来,海洋安全事故频发,海洋平台上人员的安全水平和流动效率成为设计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考虑通达性因素的支持平台舱室布置优化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通达性评估和布局优化的方法。本文以深水半潜式支持平台的舱室布置优化为出发点,从通达性评估、人员流动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