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冲断带构造指向主控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褶皱-冲断带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构造变形现象,关于其构造指向变化的主控因素的研究一直是褶皱-冲断带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前人关于褶皱-冲断带构造指向问题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广被认可的库伦楔、临界锥度理论的二维基础上,因此三维角度下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影响因素鲜有人讨论。本文则是打破了二维视角的局限性,从三维视角研究褶皱-冲断带构造指向主控因素,以Itasca公司开发的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为研究工具开展以侧向摩擦强度τs与基底摩擦强度τd之比τs/τd为主控变量的数值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冲断带在三维视角下的构造指向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褶皱-冲断带构造指向在τs/τd数轴上连续均匀过渡,在τs/τd=0.07~0.1、0.1~0.16、0.16~2.15、2.15~10.77、10.77~93.33这5个区间内分别发育纯前冲、前冲、双冲、后冲、纯后冲这5种冲向类型。同时在三维视角下将二维临界锥度方程补充推导到三维状态方程,并以12组数值模拟实验结果检验了该三维临界锥度方程的有效性。本论文创新性的以三维视角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指向主控因素问题,丰富了褶皱-冲断带构造指向的研究思路,拓展了临界锥度理论的在三维条件下的适用性。
其他文献
<正>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坐在不到半平方米的座位上,不断地理解原理,记忆考点,这样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压制了本该属于花季少年的青春活力。所以,我们急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高中生应以理性思维真正认知知识和原理,而不是机械枯燥地背诵。STEM教育理念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应用到课堂教学的策略。巧用STEM教育理念,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现象,更能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期刊
目的:通过研究生骨再造丸对FKBP52/GRα/mi RNA-708信号通路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通阳、活血、利湿”治法在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机制。方法:(1)在体实验: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分为空白组6只进行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6只进行生骨再造丸灌胃1周,耳中动脉采血,提取空白血清、含药血清。(2)离体实验:采用前期实验冻存的体外分离、培养、
学位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陇中正骨手法联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效果差异,评价陇中正骨手法联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推广使用陇中正骨手法联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整理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个骨科临床科室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确诊为骨盆髋臼骨折并收住入院进行
学位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栖霞组的主力产层是一套孔洞发育的非均质白云岩,为指导后续的勘探开发,明确优质储层展布规律,本论文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基于野外露头、岩石薄片及地震、钻测井等资料,认为栖霞组地层受沉积前的古地貌控制,具有西南厚、东北薄的特点。研究区栖霞组发育灰岩、白云岩和过渡类的豹斑云质灰岩,白云岩在正交和单偏光下都难以辨认出原岩结构,白云石化程度很高。白云岩又可细分为晶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鞍状白云
学位
反转构造是一种重要的叠合构造模式,对含油气盆地构造圈闭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前人通过大量研究运用数值模型和砂箱的方法展示了正反转的动态过程,而对负反转构造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学者建立了一些简单的理论模型和物理砂箱模拟实验来研究负反转构造,利用数值方法对反转构造进行模拟的研究还有待完善。本文进行了二维及三维负反转构造的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包括共轴式负反转构造二维数值模拟和非共轴式叠加负反转构造三维数值
学位
目的:观察行气活血汤联合消定膏治疗气滞血瘀型胸壁挫伤后疼痛、肿胀、瘀斑、软组织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变化及疗效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严格参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气滞血瘀型胸壁挫伤患者60例,应用SPSS随机分组功能对60例患者每人随机生成1~60序号,设置4个试验分组,根据随机序号依次排入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15例。A组患者
学位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普遍含碳酸盐结核、硅质结核、磷质结核和黄铁矿结核,且部分结核内存在龟裂、裂缝,含残留的沥青质。结核不仅记录了该套地层沉积与成岩过程的重要信息,且因其内部含沥青,可能蕴含了黑色页岩生排烃的信息,因而,对黑色页岩中结核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在对地质露头剖面观察和产状描述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常量元素和微量
学位
论文以川西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知识,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和测井、岩心与岩石薄片等资料,对研究区雷口坡组顶底界面特征、各段地层的展布、雷三段的沉积相类型与特征及相带展布、沉积模式及有利相带分布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1)川西北地区雷口坡组顶底界线较为清晰,底部发育云质泥岩,与下伏嘉陵江组白云岩在岩性和测井曲线上具有明显不同;顶部遭受抬升剥
学位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研究区Ma131井区和Ma6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的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内极为重要的含油气凹陷。通过对平面剖面变形特征、构造演化过程分析,结合三角剪切正演模拟进行研究,对玛湖凹陷西北部的构造演化成因进行探讨。玛湖凹陷西北部剖面上主要发育伸展、挤压、压扭、张扭等四类主要构造变形样式,玛湖凹陷西北部研究区内断裂具有多期、多体制构造变形叠加特征,结合剖面特
学位
论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实地考察和岩心观察记录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鉴定、钻录井资料、测井资料、物性测试资料和各类地球化学试验资料,确定了研究区栖霞组的地层与沉积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储层控制因素和储层分布特征。结合区域地层划分方案和研究区栖霞组岩石学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将栖霞组划分为7个小层,其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