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金刚石薄膜和p型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tyyu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自制石英管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系统,深入研究了低温低压下在硅衬底上纳米金刚石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生长纳米金刚石膜所用的硅衬底为p型单晶硅,气源为CH4和H2,石英管生长室内的气压控制在7 Torr左右,钨丝的温度为2200℃左右,衬底与钨丝间距为7mm。硅衬底进行了超声清洗,去氧化层,金刚石粉悬浊液中超声处理。实验发现超声处理一小时,才能够使金刚石形核均匀,形核率高,生长出来的金刚石膜表面光滑。 研究了不同的衬底温度(400~650℃),气压及甲烷浓度对纳米金刚石形核、生长及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过底的生长温度不利于金刚石的结晶,且缺陷较多,过高的生长温度会粗化晶粒。生长过程中过高的甲烷浓度导致非立方金刚石相成分的增加,如果过低则会粗化晶粒,金刚石膜粗糙度增加。制备纳米金刚石膜最佳的工艺条件为,2.5%CH4形核浓度,形核一小时,1.5%CH4生长浓度,生长四小时,衬底保持在550℃温度,生长好的金刚石膜样品经过半小时的原位退火。 XRD,SEM,TEM,Raman结果表明在硅衬底上成功生长了纳米金刚石膜。并对其进行了紫外及红外光透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金刚石膜从可见光至红外的光吸收系数小于2x104cm-1和40-80%的光透射率。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热丝法纳米金刚石膜的生长过程:1)超声波预处理,衬底产生形核的活性区位,其密度可以高于1011cm-2;2)形核过程中采用较高的CH4浓度使活性区位上长出了金刚石晶核;3)生长过程中采用合适的CH4浓度,使晶核均匀生长,而不会被氢刻蚀,能够快速的相互连接成纳米金刚石膜。 此外本文还初步研究了B掺杂的p型金刚石,掺杂源为B2H6,B的掺入对金刚石的生长速率及形核影响不大。典型的Raman谱分析发现增加了483 cm-1和1208cm-1的Raman峰。金刚石的电导率随着掺杂B原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的掺杂浓度将使得B原子在金刚石的能级中形成杂质能带,金属化的半导体金刚石中B原子具有很小的激活能,此时半导体金刚石有很高的电导率。在B/C=5/100时,电阻率小于10-2O·cm。
其他文献
在金属/陶瓷的连接中,金属在基体表面的润湿与否是一种很重要的性能。而作为润湿现象的反过程,反润湿现象(Dewetting)近年来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沉积在非润湿惰性基体上的极薄金
由于纯铝强度低,在增加纯铝强度的需求推动下,研究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发高强度的铝合金材料。以铜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高强度铝合金因其在航空航天和装甲建设中的应用而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