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年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对中国城乡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作比较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城乡信任水平差异的因素。全文包括五章: 第一章导言,交待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所要研究的问题,界定了本文所指的“信任”的概念,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文献回顾,将国内外研究信任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呈现出来。其中,国外研究列举了社会结构论、社会资本论、文化规范论和理性选择论四个研究信任的理论视角;国内研究首先回顾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其次总结了国内学者研究信任的三个方向: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信任问题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进行的研究;借鉴生物学理论对信任的研究。 第三章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遵循实证科学的一般研究过程,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假设,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际信任,分析方法是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均值比较、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 第四章分析结果。首先分析了样本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城乡居民的信任水平作比较,包括总体信任水平的比较、信任水平的分类比较等。最后通过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来说明信任水平影响因素并比较了城乡居民在这些影响因素上的得分情况。 第五章结论。验证了第三章提出的五个假设,其中证实的假设有三个:假设1.农村居民的总体信任水平要高于城市居民;假设2.农村居民对于熟人间社会交往人群的信任水平要高于城市居民;假设4.社会交往和互助行为程度对城乡信任水平的差异有显著影响。证伪的假设有一个:假设3.城市居民对于社团性社会交往人群的信任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假设之外还发现,对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评价的不同也是导致城乡居民信任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对影响城乡信任水平的社会交往因素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价因素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此外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