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的城乡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fj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年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对中国城乡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作比较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城乡信任水平差异的因素。全文包括五章:  第一章导言,交待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所要研究的问题,界定了本文所指的“信任”的概念,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文献回顾,将国内外研究信任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呈现出来。其中,国外研究列举了社会结构论、社会资本论、文化规范论和理性选择论四个研究信任的理论视角;国内研究首先回顾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其次总结了国内学者研究信任的三个方向: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信任问题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进行的研究;借鉴生物学理论对信任的研究。  第三章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遵循实证科学的一般研究过程,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假设,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际信任,分析方法是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均值比较、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  第四章分析结果。首先分析了样本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城乡居民的信任水平作比较,包括总体信任水平的比较、信任水平的分类比较等。最后通过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来说明信任水平影响因素并比较了城乡居民在这些影响因素上的得分情况。  第五章结论。验证了第三章提出的五个假设,其中证实的假设有三个:假设1.农村居民的总体信任水平要高于城市居民;假设2.农村居民对于熟人间社会交往人群的信任水平要高于城市居民;假设4.社会交往和互助行为程度对城乡信任水平的差异有显著影响。证伪的假设有一个:假设3.城市居民对于社团性社会交往人群的信任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假设之外还发现,对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评价的不同也是导致城乡居民信任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对影响城乡信任水平的社会交往因素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价因素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此外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本文以本溪钢铁热连轧厂电气车间为田野点,首先探究国企工人的交往方式及其形成原因,然后论述了工人的交往方式对于车间运行的影响,最后试图通过对工人交往方式及其变化趋势的描
内需不足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要想使消费发挥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必须使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
本文以狮子会为例,对中产阶级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非经济、政治因素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中产阶级的慈善NGO组织,狮子会为其会员阶级意识的萌芽提供了
福利刚性通常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仅允许其上升而不能下降的心理预期,同时这种社会心理使得社会福利制度缺乏向下调节的弹性,一般情况下福利的规模只能扩大而不能缩小,项目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水平只能升高而不能降低,即所谓福利刚性。当经济下行时,政府下调福利待遇,个体或阶层会存在相对剥夺感,引发福利抗争行为,凸显福利刚性风险。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呈“L”型,福利紧缩或成为未来我国养老保险领域的
学位
学位
本文以在北京望京地区生活居住的韩国人实地研究为基础,运用跨国流动群体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望京韩国流动群体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来讨论跨国流动群体的适应性问题,并总结出其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