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BT病毒(BTV)引起的虫媒传播的反刍动物烈性传染病,绵羊的病死率高达80%[1]。BT最早于1876年在南非发现,目前呈世界性流行。我国于1979年在云南首次发现该病,该病对养羊业造成严重危害。本实验室利用原核表达的BTV-12VP7蛋白制备的单克隆抗体(MAb)4H7具有良好的群特异性阻断效果,可以作为BTV的检测试剂。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MAb4H7所识别的VP7蛋白的群特异性构象抗原表位进行鉴定。实验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初步筛选VP7蛋白模拟构象抗原表位,具体方法参照Ph.D.TMPhage Display Libraries说明书进行。从淘选的噬菌体中随机挑选20个克隆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个展示出GI序列,位于蛋白第34位~35位氨基酸;1个展示出FQG序列,位于第175位~177位氨基酸;2个展示出YL序列,位于第185位~186位氨基酸;15个展示出WH序列,位于第278位~279位氨基酸。这些区域即为VP7蛋白群特异性模拟构象抗原表位所在区域。以本实验室构建的pMAL-VP7重组质粒为模板,采用质粒定点突变技术对VP7蛋白模拟构象抗原表位氨基酸进行突变验证。分别将VP7蛋白第34位~35位的GI变为SK,第175位~177位的FQG变成KDS,第185位~186位的YL变成KN,第278位~279位的WH变成KR。以原核表达的突变VP7蛋白为抗原,以MAb4H7和IDEXX公司BT检测试剂盒中的MAb作为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检验突变VP7蛋白的抗原性。结果显示,VP7蛋白的构像抗原表位由175FQG177、185YL186和278WH2793个区域组成。突变蛋白与MAb1G2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本次突变没有改变蛋白的构象。本实验对VP7蛋白构像抗原表位所在区域的氨基酸进行单点突变验证。间接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第175位F和第186位L为决定VP7蛋白抗原性的关键氨基酸。对VP7蛋白构像抗原表位进行保守性和特异性分析,发现它们在BTV各血清型间相对保守,与同属其他病毒存在差异,可以用来鉴定BT。目前针对VP7蛋白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是当前诊断BT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所鉴定的VP7蛋白的B细胞表位可以被竞争抑制群特异性MAb所识别,这一结果对BT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