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研究成果及多年的健美操教学实践观察显示,大学生在健美操训练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健美操技能、增强自身体能,同时,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得到显著提高。本文为了探讨高校教育、体育教学、健美操训练、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关联性,立足体育教学中健美操训练的视角,探讨健美操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根据健美操训练的课程设计开展了教学实验,通过相关实验数据对健美操训练课程的效果进行实证考察与分析,试图搭建健美操训练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指标之间的关联,探讨健美操训练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根据实证调研结果,提出推进并完善健美操训练课程的方案设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初期现状进行考察与判断,此后,开展健美操训练实验,对比健美操训练前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同时,研究中设立了实验对照组,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本研究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从学习适应能力、人际适应能力、角色适应能力、职业选择适应能力、生活自理适应能力、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身心症状七个维度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考察,同时,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同时进行深度访谈,以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全面、科学探讨提供一手素材的补充。通过健美操训练实验开展前后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并无显著差异;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不高;3.实验后,对照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出现微分化趋势4.实验后,对照组成员的人际适应能力成为影响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人际适应能力与角色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适应能力呈现显著相关性。5.实验后,实验组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有所提升;6.实验前后,实验组成员的人际适应能力、角色选择适应能力、生活自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呈现显著差异性;但是,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职业选择适应能力、身心症状与实验前无显著差异;鉴于以上结论的得出,本研究提出了改进完善健美操训练课程设计方案、加强新媒体宣传、扩大资金投入等建议和措施,以期进一步推广高校健美操课程普及,同时,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