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言与性别研究”的分支,20世纪70年代以后“性别表达研究”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与性别”的问题历来被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符号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所提及。在语言学领域,“语言与性别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聚焦于描写女性和男性的词语方面的研究,称为“性别表达研究”,另一类是关于措辞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称为“语言使用与性别研究”。本论文选取了性别表达研究中“含有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情况、接续制约、使用变化,以及其使用情况与社会背景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本论文所指的“含有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是指,在表示人类职业的词语中,含有直接能体现女性和男性性别词语的职业名称。在现代日语中存在着“含有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例如,「看護婦」(女护士)、「保母」(女保育员)、「下女」(女仆)、「潜水夫」(潜水员)、「保父」(男保育员)、「下男」(男仆)、「サラリーマン」(工薪族)等。这些职业称呼中分别含有「婦」「母」「女」「男」「夫」「父」「マン」等直接能够表示从事该职业性别的词语。先行研究中,许多学者都将这类词语视作歧视用语,并主张尽量不使用或使用其替换语。近年来,这类词语的使用逐渐减少并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根据本论文的调查,我们发现这类词语仍在报纸、书籍中频频露脸。因此,本论文以“含有职业标签的性别称呼”中使用频率高,且最具代表性的4种形式的职业称呼「~婦」「~夫」「~女」「~男」为例,利用《朝日新闻》的数据库『聞蔵Ⅱビジュアル』和《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BCCWJ)进行调查。同时,围绕以下3个课题进行分析和考察:(1)重新收集整理“含有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2)基于所得数据分析“含有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的使用情况和使用变化;(3)考察其使用情况和使用变化与其自身意义、社会背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的第1章阐述了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课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2章至第5章分别以「~婦」「~夫」「~女」「~男」形式的含有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为例,通过使用频率、职业分类、接续制约进行具体分析,并考察引起变化的原因。第6章阐述了本论文的结论和今后的课题。经过分析和考察,我们得到以下结果。根据本文的定义,本论文共整理了39个“含有女性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和59个“含有男性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共计98个。其次,“含有女性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和“含有男性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在数量上和职业种类上都呈不对称性。职业名称数量上,由于「~婦」「~女」的构词能力较强,因此由「~婦」「~女」构成的“含有女性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较多。使用数量上,“含有女性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多于“含有男性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职业分类上,“含有女性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多与“医疗专业技术行业”“服务行业”“色情行业”“侍奉王公贵族的职业”相关。而「~夫」「~男」形式的“含有男性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多与“农林渔业”相关。再次,“含有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并非都含有性别歧视。从使用变化来看,1945年至2017年,“含有性别标签的职业名称”总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但也存在诸如「農婦」(农妇)「火夫」(火夫)等使用频率没有明显增减的职业名称。而引起该使用变化的原因主要包含“词的字形和词意”“语言的不对称性”等内部因素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指导方针的实施”“社会文化因素”等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