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股骨头脱细胞骨基质体外黏附及生长的早期观察

来源 :泸州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u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正常的股骨头与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经脱细胞处理,处理后的脱细胞骨基质与体外获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混合培养,观察并记录hMSCs在两种脱细胞骨基质体外培养时早期的黏附、生长情况的差异,探讨产生差异现象的原因,为MSCs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采集志愿提供无骨髓相关疾病患者的骨髓,采用全骨髓法培养、分离hMSCs,细胞鉴定;取生长状态良好的P1、P2、P3代细胞分别培养12天,绘制相应代系hMSCs的生长曲线图。收集股骨头缺血坏死及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经冠状面中心截取骨片,经脱细胞处理后制作成脱细胞骨基质,分别命名为骨坏死组、非骨坏死组,对两组脱细胞骨基质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处理,确定骨基质无细胞成分及观察骨基质中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分布的情况。将两组脱细胞骨基质接种A(2×105/mL)、B(4×105/mL)、C(6×105/mL)3组不同浓度的第3代hMSCs,分别培养24小时、72小时及7天,记录观察每组的细胞黏附情况。计算相同浓度hMSCs下两组培养24小时的黏附率,并应用SPASS17.0软件分析(P <0.05)。对培养24小时组采用多聚甲醛(PFA)固定法固定共培养复合体荧光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对培养72小时及7天组取培养后的复合物HE染色后观察细胞黏附分布情况,分别比较骨坏死与非骨坏死组、不同浓度组细胞黏附情况的差别。结果:全骨髓法培养分离可获得纯度较高hMSCs实验用种子细胞,细胞呈均一的梭形、多角形、漩涡状或辐射状生长,其生长曲线呈符合细胞指数增殖的S形,细胞经鉴定符合hMSCs表征。脱细胞骨基质HE染色后观察未见细胞成分,免疫组化检测发现骨基质中的FN、LN在非坏死组脱细胞骨基质中反应连续,在坏死组则中断。脱细胞骨基质与hMSCs体外培养表现,12小时内细胞完全贴附于瓶壁或黏附于脱细胞骨基质上,培养液中无悬浮未贴壁或黏附细胞。接种相同hMSCs浓度培养24小时细胞黏附率均数比较,骨坏死组与非骨坏死组分别为(44.40±3.22)%、(67.01±3.08)%。共培养24小时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C组黏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A组,其中坏死组骨坏死区域黏附的细胞数量相对要少。共培养72小时及7天组表现为,非坏死组细胞黏附较均匀,而坏死组细胞黏附相对不均匀,靠近骨坏死区域细胞黏附较差,甚至个别骨块骨坏死区域无细胞黏附现象,而远离骨坏死区域细胞黏附情分布情况均与对照非骨坏死组接近。接种hMSCs浓度越高, hMSCs在两组脱细胞骨基质上生长侵入深度均有增加,且后者细胞侵入生长深度增加要明显。结论:全骨髓法可成功分离获得hMSCs,经鉴定符合hMSCs的表型特点。运用低渗和除垢剂二步法能有效对骨块进行脱细胞处理。非股骨头缺血坏死脱细胞骨基质更利于hMSCs的黏附及生长侵入,随hMSCs接种浓度的增高,生长侵入骨基质的细胞数量及侵入深度均增加。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冰淇淋的加工工艺,乳化剂和稳定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冰淇淋加工中的使用。着重介绍了在冰淇淋中使用乳化剂应注意的问题,并列举了几种常用的稳定剂。
中国足球在经历了“假、赌、黑”风波之后,中国足协痛定思痛,提拔一批具有潜质的优秀年轻裁判员到高级别联赛中执法,力求改变足球裁判员在观众心目中的不良印象。因此,在这个新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养生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道教养生积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卓越智慧,不仅提炼出科学的养生理论,并形成了多种养
目的了解足月小于胎龄儿在生后3天的行为神经发育情况。方法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方法对100例足月小于胎龄儿和10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行为神经评分。结果生后第3天足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2-2003-07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产科检查、分娩的产妇206例,实行母婴同室,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调查评分,观察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