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和机械加工过程中会使用润滑油,它经过多次循环后,会混入金属、胶质、灰尘等杂质,进而形成轧制油泥,成为环保治理的难题。轧制油泥数量巨大,处置不当会影响空气质量,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源,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极为有害,因此必须对轧制油泥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针对来源、组成和性能差异较大的两种轧制油泥,分别采用溶剂萃取—离心和碱洗—酸化技术进行处理,进而回收油脂和铁粉。试验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溶剂且m(石油醚):m(油泥)=4:1、离心转速10000 rpm的条件下,1#轧制油泥的得水率和油回收率分别为17.4%和92.7%,固体残留率仅15.1%。将PAC和PAM组合使用对油相进行絮凝脱固,絮凝剂的添加量为400μg/g、搅拌时间40min、静置时间2.5h,处理后的灰分降至0.04%,符合燃料油的灰分标准。在m(碱液):m(油泥)=4:1、温度80℃、反应时间120min、NaOH质量为油泥皂化值1.05倍的条件下,2#轧制油泥的皂化率和脂肪酸产率分别为87.6%和81.0%,固体残留率低至26.5%,经二次碱洗后进一步降至8.3%,主要成分为铁粉。回收的脂肪酸中十六酸占27.8%,十八酸占10.2%,十八烯酸占36.7%。两种技术工艺简洁、减量效果显著,为轧制油泥的规模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