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西藏报道研究——以2004年—2006年为例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da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4年-2006年《人民日报》关于西藏的新闻报道,目的是了解《人民日报》对西藏的报道情况,分析党报在报道地方新闻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党报的新闻报道,适应时代的发展。 采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研究,分析《人民日报》西藏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 在具体的分析中,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人民日报》西藏新闻报道量的分析、《人民日报》西藏新闻报道内容分析、《人民日报》西藏图片报道的分析、《人民日报》青藏铁路报道的研究。 通过对《人民日报》报道的区域性分布情况的分析和其对西藏报道量的分析,研究认为,《人民日报》对西藏的报道有明显的时间性、季节性变化,其报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中。这与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是一致的。这是《人民日报》的一个优点。在报道的内容上,《人民日报》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了对青藏铁路的报道上,使其报道面显得狭窄。 在分析《人民日报》西藏新闻报道时,从报道内容、报道角度、人物报道、新闻信息来源等4个方面入手认为,《人民日报》注重把自己的报道重点放到关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新闻事件上;在做好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报道的同时,《人民日报》重点把报道的视角放到了西藏自然环境保护和百姓生计上,反映环保的重要性和百姓生活的最新变化。同时,研究认为,首先,《人民日报》西藏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很多报道都是浮于表面,没能深入调查、分析新闻事实;其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过于官方,过于倾向于政府,缺少百姓的立场;其对新闻人物的报道仍然以典型人物为主,缺少普通百姓的身影,而且其先进人物的塑造依然是“高、大、全”;在对西藏的报道中,全是正面的、表扬的新闻,没有批评性的新闻,这既与事实不相符,又使《人民日报》丢掉了自己应当肩负的监督社会的责任。 《人民日报》的图片报道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其对民生新闻的关注。缺点是自己投入的力量不够,而且图片画面雷同。 通过对青藏铁路报道的分析认为,《人民日报》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力度比较大,能够在时间上持续跟踪报道,而且报道角度比较多,新闻比较丰满。但是,其策划报道也有明显的不足。在空间的表现上缺乏广度,报道面小;在深度上缺乏深度,报道力度轻;其对同一事物的报道缺乏变化,重复报道比较多。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传播学、民族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知识,采取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香格里拉县中心镇(独克宗古镇)金龙街社区的调查和访问,对电视对中心镇金龙街藏
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叙事学被引入中国文艺批评领域,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批评研究。21世纪初,叙事学作为
学位
学位
期刊
主体砌砖施工中,门窗一般都采用后塞口,施工过程中按图纸设计尺寸、标高预留门窗洞口.在预留窗洞口时,通常作法是砌至窗台设计标高(约0.900)时,开始留洞口.在我负责施工的几
本文研究专家意见报道的成因及其因应之道,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   首先,对专家意见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选取《中国青年报》作为个案,通过对1995、
学位
1 工程概况rn深圳市市民中心座落在福田中心区的中轴线上,其大屋顶为空间网架结构,侧面和吊顶为穿孔铝单板,屋面为直立锁边铝合金屋面系统,屋面面积6.4万平方米.rn
伴随社会化媒体的普适化应用,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沉浸在媒介现实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日趋模糊的
从《东方时空》“真诚面对观众”口号的提出开始,我国的电视新闻走向了“平民化”。所谓电视新闻平民化是指电视新闻从题材选择、采访、拍摄、制作直至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所表现
我国经济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为女性时尚杂志带来竞争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一批批品牌杂志的出现,掀起了我国女性时尚杂志竞相发展的又一次高潮。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则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