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的仡佬族分布于长江以南及岭南地区,史称“濮”“僚”,作为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仡佬族的生计方式以农耕为主。本研究以贵州北部的一个仡佬族村寨为田野点,考察该村寨在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嫁妆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以嫁妆经历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化,分析变迁的原因。 本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选题的原因、相关概念的界定、相关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的方法作了介绍。第二章对田野地点龙潭村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传统的仡佬族婚姻习俗、礼仪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以解放后至1977年、1978年至1999年、2000年至今的时间顺序,分别对龙潭村各个时期内嫁妆的内容及变化作相应的记录和研究。第六章论证了仡佬族女性对她们所获得的嫁妆的管理和使用。第七章研究了龙潭村嫁妆的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变迁。第八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建国以来龙潭村嫁妆变迁的原因,认为除了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外,本地的通婚习俗、旅游开发及个人的文化水平、就业选择也是变迁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