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糖尿病人群中有很大区别。有一些患者长年处于高血糖状态而未发生糖尿病肾病,而另一些糖尿患者虽然血糖控制较理想仍较早地发生了糖尿病肾病。有研究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醛糖还原酶(AR)基因很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候选易感基因。国外的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AR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过度表达AR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对多元醇介导的并发症的易感性增加。据此推测,组织AR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本课题用RT-PCR方法定量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ARmRNA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研究对象和方法 2型糖尿病的诊断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的、1999年WHO建议的诊断和分型标准,病人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和门诊就诊者。排除标准是:糖尿病确诊前已有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明确的心、肝、肺及非糖尿病性肾病等疾病;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入选病人共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龄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3.ZWll.38岁(41岁一82岁),汉族,无亲缘关系。根据 24小时尿白蛋白 排泄量(UAE)将病人分为3组:l、正常白蛋白尿组(GZ*32例(男18 例,女14例),尿白蛋白排泄量(*址)<3om令24h;2、微量白蛋白尿组 (q):10例(男6例,女4例),*肪*30m g/2g/24h且<300m g/2g/24h;3、大 量白蛋白尿组(G。卜12例(男7例,女5例LUAE>300m令24h。正常 对照组(GI):共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9.217.29)岁, 汉族,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常规体检正常者,无糖尿病及高血 压家族史,彼此间无亲缘关系。糖尿病各组患者均接受口服降糖药/和胰岛 素治疗,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接受相应的降压、降脂药物治疗。 所有实验对象取隔夜空腹肘静脉血3ml,0.SM EDTA抗凝,以Ficoll 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Trizol液提取总 RNA,再以 Randon Primer 为引物将所有mANA逆转录成cDNA。最后以cDNA为模板,用PCR法 同管扩增 AR mRNA cDNA和卜actin cDNA,它们的引物分别为:AR上游 引物序列:5 AAC TAC AGC CCA GGT CCT GAT 3’,下游引物序列:5 GGG TAA TCC TVI’G TGG GAG GTA 3,共 204hp;p-actin上游引物序列: 5’AAC TAC AGC CCA GGT CCT GAT 3,下游引物序列:5’GGG TAA TCC TTG TGG GAG GTA 3,共 349hp。PCR结果用 1.7%arogase电泳后以 IsJ 多功能凝胶成象仪定量扫描条带灰度,AR条带与相应p刁ctin条带 进行对比得到 Am卜actin m洲A的比值。 统计方法: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士S表示,2组间计量 资料用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 多组间两两比较用a"den卜Newman-Keuls法进行,P<0刀5为差异显著性标 准(双侧)。 结 果 一、二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临床指标及 PBMC中 AR mMA的 2 浙江大学颀士学位论文 表达量 糖尿病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9.47士2.31。OW)显著高于正常 对照组O.72上0.58 mrnoffeX P功刀5,两组间的年龄、血压、血肌研、血脂 无显著性差异。 糖尿病组 PBMC中 M mRNA的表达量(0.74士 0.66)显著高于正常 对照组(0.29士0.10),P—0.009。 二、2型糖尿病各亚组的临床指标及 PBMC中 AR mRNA的表达量 各亚组间的年龄、病程、血压、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 异。SCf,G4显著局于*、GZ、G3组叩均<0刀5),GI、GZ、G3。组之 间无统计学差异;FPG,GZ、G3、G4显著局于GI组(P<0.05),GZ、G3、 G。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四组PBMC中 AR nRNA的结果:GI组:0.29士0.10;GZ组:0.54士 0.39:G3组:0.73土0.39;G4组:1.47士1.02。GZ、G3、G4组显著高于* 组(P<0刀1);G。显著高于GZ、G3组(P<0刀1);G3组与G。组之间无显著 性差异。四组间总体差异显著,民组显著高于前三组,F二9.7124,P<0刀1。 排除 FPG及 SCr影响后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AR mRNA在组间仍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