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融资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现代西方财务学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深入的探讨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并建立了成熟的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体系.其中,关于企业融资偏好问题的研究是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学说有MM定理及其修正学说、啄食顺序理论和新优序融资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首先偏好内部融资,其次是债权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而中国的上市公司却存在明显的异常融资偏好现象,融资顺序表现为首先股权融资,其资债权融资,最后内部融资.该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优序融资理论模型检验和融资成本比较两个角度综合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首先,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样本公司2000年-2002年的融资行为是否符合优序融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与优序融资理论不符.其次,从比较股权融资成本和债权融资成本孰低的角度,根据Modigliani和Mille(1996)的"平均成本法"对同一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出相应的股权融资成本.分析表明与债权融资成本相比较,股权融资成本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选择违背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的目标,因此并不合理.该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的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债权融资渠道受阻;资本市场的约束机制不建全等方面.为此,该文提出了治理股权融资偏好的政策建议,包括;减持国有股,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拓宽债权融资渠道;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防止内部人控制;改革考核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