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CWRF-Lake耦合系统的构建以及对湖泊模拟的改进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_yang_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周围陆地相比,湖泊具有低反射率、高比热容、低地表粗糙度和充沛的水汽供应等明显差异,并通过与大气的能量、水汽和动量交换,从而对局部天气和区域气候产生影响。因此,湖泊过程在区域模式中的准确表示,对于真实描述湖泊-陆地-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提高数值模拟和预报能力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模式中的湖泊模拟存在如下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需解决:一是区域模式通常使用预先设定的湖表温度或者交互的一维(1-D)模型对湖泊进行处理,前者无法表示湖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对浅湖(通常定义为平均深度小于3 m,如太湖)热力结构的模拟能力则有待提高,且因缺少水平过程在深湖(如五大湖)适用性较差;二是3-D水动力模型对深湖热力结构的还原存在明显优势,但因计算网格和架构的差异性使得其与区域模式耦合难度较大;三是以往构建的区域耦合系统几乎均未考虑汇湖径流和湖泊之间连接通道流的处理,因此无法进行在线动力水位预报。本文通过构建区域CWRF-Lake耦合系统,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主要贡献包括:第一,将上层海洋湍流模型UOM(内置于区域气候模式CWRF)进行修改,以应用于浅湖的模拟。修改后的UOM模型与其他1-D湖泊模型,分别为-方程湍流模型SIMSTRAT、风驱动热力模型LISSS和两层自相似模型FLake,利用太湖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进行了系统性的调试与评估。结果表明,默认配置的各模型模拟的水体温度存在较强冷偏差,并且严重低估了湖表温度的昼夜变化范围。通过在湖表粗糙度、短波吸收衰减和垂直混合等三个方面的改进,各模型表现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UOM的主要改进包括:1)利用新的参数化方案替代固定的表面粗糙度,准确地表示了湖泊的表面特征,从而改善了表面温度的模拟;2)增强消光系数和表面短波吸收率以表征太湖较高的浑浊度,进一步减小了水体温度的冷偏差;3)提高湍流普朗特数以抑制高估的湍流混合强度,从而准确地还原了湖表温度的昼夜变化。进一步将改进后的各模型相互比较发现,UOM在还原湖表温度昼夜-日-季节变化和热力结构季节差异等方面均优于其他模型。第二,利用先进的CPL7耦合器框架,将3-D水动力模型FVCOM与CWRF进行双向耦合,以应用于深湖的模拟。首先对CWRF-FVCOM耦合系统的主要设计和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将该3-D耦合系统应用到五大湖区域,基于多年(1999-2015)历史模拟实验,与多种观测和CWRF基准实验(使用前人研究校准后的LISSS模型去表示五大湖,UOM模型因未考虑冰雪过程而未使用)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由于缺少水平过程,LISSS模型提前了湖泊春季热力分层的开始时间,从而导致湖表温度产生了严重的暖偏差,且几乎无法还原湖冰的变化。另一方面,FVCOM通过完整准确地描述了五大湖复杂的动力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各湖泊湖表温度、湖冰覆盖和垂直热力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且真实地还原了各湖泊季节环流特征。第三,改进的五大湖模拟对区域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暖季,湖表温度暖偏差的移除显著降低了表面热通量(尤其是潜热通量),使得近湖气温的暖偏差得到纠正,并引起低空风场出现地转响应。与此同时,水汽通量和热通量的降低以及大气稳定性的增强导致了流域内总体降水的减少。另一方面,湖泊的净流域供给(=降水-蒸发+汇湖径流)和连接通道流决定了五大湖长期水位的变化。CWRF-FVCOM通过对净流域供给各分量(尤其是径流)的合理处理,以及利用水位-落差-流量关系式去动态诊断湖泊间的连接通道流,成功实现了五大湖在线动力水位预报。模拟结果表明,CWRF-FVCOM可以较为准确地还原各湖泊净流域供给的变化,从而合理地再现了各湖泊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区域CWRF-Lake耦合系统,通过将1-D UOM模型(与CWRF相同格点紧密耦合)和3-D FVCOM模型(与CWRF不同格点通过CPL7耦合)分别应用于浅湖和深湖,有效地提高了湖泊的模拟能力,而且具备动力水位预报的能力。但是,冰雪物理过程需在UOM模型未来发展中被考虑,使得其能够有效应用于中高纬度湖泊的模拟。此外,UOM和FVCOM都具备盐度预报功能,因此该耦合系统也适用于近海。CWRF网格的精细化和关键物理方案(尤其是水文过程)的优化以及FVCOM近海网格的构建是耦合系统未来发展的重点,以期最终构建适用于我国季节内到季节尺度的区域气候预测系统,同时应用于沿海水位的预报以及流域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其他文献
尽管土壤中的水分在全球水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很少,然而,土壤湿度在全球能量循环和水循环系统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它通过改变地表的反照率,影响地表和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输送等影响气候。目前,一些遥感和实地测量技术已被用于土壤水分监测。然而,如何提高土壤水分反演的精确度,以及土壤水分观测的空间、时间分辨率仍然是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全球导航卫星(Global Navigation Sate
土壤湿度是气候系统的关键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陆-气之间的热量、水分、动量和物质交换,影响局地以及区域气候,也是衡量气候干湿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基于土壤湿度数据和干旱指数,研究了1961-2017年中国土壤干旱变化特征,揭示了中国极端土壤干旱的概率风险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时期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对土壤湿度变化影响的贡献变化,研究了不同土壤干旱异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
空间天气的研究是基于雷达、卫星等系统所监测到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而空间电子系统在太空中受到高能粒子(如太阳高能粒子)的干扰,对其存储器中的数据造成误差,这就需要对其编码系统进行纠错。代数编码是最经典的一种编码理论,本文主要就所涉及的环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一个环 R的素根 P(R)、Levitzki 根 L(R)、上诣零根N*(R)、Jacobson 根J(R)和幂零元集N(R)之间的关系为:P(R
2011年10月28日搭载于美国SNPP卫星平台上先进技术微波探测仪(ATMS)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ATMS是一种跨轨扫描仪器,具有22个的通道,频率范围从23至183 GHz,可以用于在晴空和多云的条件下大气温度和湿度反演研究,这对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预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ATMS观测资料的地理定位误差、定标精度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误差校正后的资料对大气温度进行反演,文章主要内容和结论如
低能见度天气会造成交通事故,危害人身健康。对低能见度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利用多地基遥感设备对雾、霾和沙尘暴等低能见度天气进行了长时间联合探测;通过分析各气象要素的结构特征,总结了雾和霾的概念模型和形成机制,研究了毫米波雷达探测沙尘粒子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关键问题。为了得到雾、霾天气更精细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大气垂直结构,本文选择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探测地点,利用微波辐射计、风廓线
京津冀地缘相接、水脉相连,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自然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区域水资源匮乏已成为阻碍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系统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变化量的影响,提出了该区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对实现京津冀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60~2015年共56年京津冀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口集中在城市居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区的能源消耗也稳步增加,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气象环境效应(如: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北京为研究区域,主要利用考虑室内外能量交换过程的多层城市冠层方案(BEP-BEM,Building Environment Parameterization-Building Energy Model)
近几十年来,中国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然而,有限的研究调查了PM2.5、O3的对中国的大城市上海的死亡率、门诊量的影响。对于PM2.5来说,对人体危害最大的PM2.5组分及其来源仍不清楚,故无法准确量化细颗粒健康危害程度。另外,同时计算未来排放,气候和人口变化时,量化中国未来的PM2.5和O3浓度变化及其健康影响非常具有挑战性。
近几十年,人类航空事业蓬勃发展,深空探测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近地空间高能粒子辐射环境对人类航空航天活动的影响日益凸显。高能粒子在行星际空间中加速与传播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并已成为日地空间物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行星际空间中充斥着多种高能粒子,包括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银河宇宙线(Galactic Cosmic Ray,GCR)、异常宇宙线(
全球气温变化能够引起地球系统的剧烈变化,一直以来是气候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备受各个国家和政府的关注。本文利用多套气温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模式资料,分别从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探讨了几个海温主要模态对全球气温以及北极冬季气温的影响。首先探讨了年代际海表温度主模态对全球增暖速率和北极气温的调制作用;随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分析了ENSO复杂性对全球气温和北极气温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