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疟原虫MSP1、MSP2基因分型及氯喹抗性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a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疟疾的流行依然是难以遏制。我国经过多年的防治工作,疟疾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海南、云南、广西等省的部分地区仍然是疟疾流行区。恶性疟原虫对传统的抗疟药如氯喹产生抗药性,是疟疾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疟疾疫苗和新药的研制进展缓慢,也使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的控制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对疟疾疫苗候选抗原以及恶性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机制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和2的分型研究。由于不同基因型的恶性疟原虫虫株其致病性、抗原性及对药物的敏感性都有可能不同,因此对我国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和2(MSP2)进行基因分型,了解其分型特点将为疟疾疫苗的研制和疟疾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我们首先从采集到的恶性疟患者的血样中提取恶性疟原虫的基因组DNA,根据恶性疟原虫MSP1和MSP2的不同等位基因型序列分别设计了4对和3对引物,然后通过套式PCR分别扩增出不同等位基因型的MSP1第2、3区的部分片段和MSP2的第3区,最后的扩增产物经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和EB染色后,用紫外分析仪观察结果并拍照。结果55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有52份扩增出MSP1基因片段,以MAD20型为主导型(84.6%),K1型为次要型,未检出R033型,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15.4%。同时,55份血样中有53份恶性疟患者扩增出MSP2基因片段,以3D7型为主导型(83%),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C27型为次要型,混合感染率为17%。由此可见,我国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I存在MAD20型和Kl型两种等位基因型,以MAD20型为优势虫株;其MSPZ存在3D7型和FC27型两种等位基因型,以3D7等位基因家族为主。 二是对恶性疟原虫氯哇抗性相关基因月力”drl和砂rt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套式PCR扩增上述目的基因的相关片断,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变位点,以确定龙肠,dl.I基因和承rt基因中的关键性点突变是否与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哇抗性有关。对j,fn:dr了基因N86Y点突变,用内切酶AP口I(可酶切野生型基因)和内切酶万毕I(可酶切突变型基因)进行酶切分析;对夕加drl基因的D1246Y突变,用内切酶EcoRv(可酶切突变型基因)进行酶切分析:Pfcrt基因中的K76T突变用内切酶APol(可切开野生型基因)检测,A220s点突变用内切酶Bgll检测。酶切产物均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EB染色后,紫外分析仪观察结果并拍照。所测试的45份血样,经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有25份血样出现氯喳抗性,20份为氯哇敏感。基因分析结果表明,45个样本中,妒”dl.I基因第86位氨基酸均未发生点突变,即86位密码子是Asn而非突变型的Tyr;妒”dr了基因发生D1246Y突变的样本有3个,其中1个是抗性株,2个为敏感株;Pfcrt基因发生K76T点突变的样本有28个,其中20个是抗性株,8个是敏感株;全部样本的妙rt基因第220位氨基酸均发生A22OS点突变。由此可见,我国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哇抗性与发生在几斥尹t基因中的K76T点突变与有一定的关联,而与几肠之dr了基因的多态性关系不大。
其他文献
本论文报告,我们观察到一种新颖的现象,即IL-4和IL-10能够显著上调或下调CD4+T细胞上CXC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4(CXCR4)的表达。相应地,SDF-1诱导的CD4+T细胞趋化性同样也受到IL-4和I
有钱的人网上放贷,没钱的人网上借贷。不用跑银行求贷,只要在网上实名注册一个IP地址并通过有关认证,达到一定的信用级别,你就可以申请到少则三五千、多则十万八万的贷款,以
目的:观察FK506和201A防治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的疗效。 方法:建立大鼠抗GBM肾炎模型,实验分四组:FK506处理组、201A处理组、肾炎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
目的:建立人6-8周新鲜早孕绒毛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first-trimester chorionic villi, F-CMSCs)及足月胎盘绒毛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
目的:以家蝇抗菌肽attacin为目标基因,用自行建立的家蝇胚胎细胞系(MDEC-07114)及含有杆状病毒穿梭载体的Bacmid构建家蝇胚胎细胞真核表达系统,对表达产物抗菌肽attacin进行抗菌、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根据该病毒属血清学上的差异至少可分为8型,在中国流行的主要为汉滩
目的通过链脲佐菌素(STZ)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构建ANG-shRNA慢病毒载体,干扰糖尿病大鼠视网膜ANG mRNA的表达,揭示ANG在糖尿病眼底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ANG-shRNA
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是最早发现并分离的逆转录病毒.HTLV-Ⅰ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TL)和人HTLV-Ⅰ相关脊髓病/热带痉挛性下肢瘫(HAM/TSP)的发生有关.国内尚未在献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由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分泌的一种异二聚体细胞因子。研究表明,IL-12能促进NK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活化及细胞毒作用;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多
为了研究内皮细胞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该实验采用体外诱导脐血CD34细胞向内 皮细胞分化、胰蛋白酶消化入SV40大T抗原染转原代HUVEC的方法,分别获取了三种不同来源的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