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关键技术及交路方案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95130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的迅速发展,针对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新要求,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四网融合”理念,即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因此线路间的衔接方式选择是着重研究内容。其中衔接模式中的直通运行为本文所研究的共线运营模式。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力量,在运营中由于客流分布特征和线路规划局限性等因素,导致某些线路存在服务范围局限、换乘站压力过大,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相较于换乘衔接方式,共线运营模式能够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基于城市发展规划和重大客流因素,线路走向与形式和列车交路方案变得多样化,这促使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方开始对列车交路方案进行调整优化,以求在满足客流需求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线路资源,尽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服务水平位于在基准线之上。本文在阅读学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想法与观点,首先对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关键问题做深入研究,然后构建Y型城轨线路交路方案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最后利用NSGA-Ⅱ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明确了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定义,指出了国内外主流共线运营形式的特点,阐述了各类共线运营形式的应用现状;从技术层面出发,详细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域、城际列车共线运营时的技术难点;分析了三种共线运营的运输组织方案的适用度以及运营特点。(2)系统阐述了共线运营的分类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针对不同的客流特征,分析了每种共线类型的客流适应度;探究了共线线路上普通车站、折返站以及接轨站布线形式的优缺点和适应性,并绘制典型图例。(3)分析了城市轨道Y型线路形成的内外因;研究了5种城市轨道Y型线路交路方案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结合既有研究对到达分布函数的测试结果,分析了用列车发车间隔时间的1/2作为乘客候车等待时间的限制条件;详细论述了城市轨道Y型线路列车交路方案制定的步骤。(4)以乘客出行时间最短和企业运营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各交路发车频率上下限、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折返站能力、列车满载率和最大车底数量的约束,构建城市轨道Y型线路的交路方案优化模型,并设计基于NSGA-Ⅱ的模型求解算法。(5)选择我国某条城市轨道Y型线路为案例,以近远期OD客流数据为输入条件,利用基于NSGA-Ⅱ的模型求解算法,生成交路优化方案,并输出相关指标计算结果;结合原交路方案和优化方案,综合分析后提出可行性建议;分析模型相关参数数值的变动对模型求解以及交路方案的影响度。
其他文献
齿轮作为现代机械设备的基本零部件之一,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齿轮副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齿面摩擦、齿面磨损、点蚀、疲劳破坏以及制造安装误差均会导致齿侧间隙增大。时变啮合刚度和齿侧间隙等非线性因素都会导致系统运动过程中产生复杂的动力学响应,降低设备的工作可靠性。本文研究时变啮合刚度和齿侧间隙非线性因素对齿轮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的影响。以机车牵引齿轮为研究依据,根据齿廓啮合基本原理和渐开线方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乘客的出行需求增加,导致乘客出行需求与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拥堵的重要措施。车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中的重要节点,承担着众多重要职责,然而,目前车站服务能力与客流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为了缓解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从为车站承载能力提供合理的数学评估手段和为车站客流控制方案提供合理的制定依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呈现出网络化运营的特征,并且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急剧增加,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乘车方案较多且灵活复杂。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特征的研究可通过AFC数据进行分析。AFC数据可以记录乘客进站及出站的空间信息及时间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AFC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此来研究旅客出行路径的选择行为。基于此,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以及AFC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数
车轮及车轴作为列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动车组能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二者通过过盈联接完成装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载情况较为复杂,在交变载荷的共同作用下会使得轮轴配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联接失效、产生疲劳裂纹,严重时还会出现车轴或车轮断裂的危险情况,严重危害行车安全,影响列车安全运营。因此本文对于车速为350km/h的“复兴号”,针对其运行过程中轮轴可能受到的载荷进行模拟仿真,为
针对现阶段大豆联合收获机传统螺旋运输器卸粮过程中籽粒破碎率较高的问题,设计一种大豆联合收获机气力卸粮装置。以叶轮转速、风机转速、卸粮软管内径为试验因素,破碎率及卸粮效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破碎率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为,风机转速、叶轮转速、卸粮软管内径,对卸粮效率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为,叶轮转速、卸粮软管内径、风机转速;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分析得到适合气力卸粮的工作参
动车组是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必须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对其可靠性和维修性进行研究,强调设计、制造、运用和维修中的信息反馈,建立统一的动车组技术标准,以指导我国动车组的运用维修工作。相比日本、德国及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起步较晚,尤其在动车组运用检修方面更是技术储备欠缺、可参照运维经验数据较少,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统一的检修标准和运用维护体系。针对现阶段国内动车组在运用管理及检修组织方面表现出标准不
含干摩擦碰撞系统的研究对提升各类铁路运载列车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非光滑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等提供了有力的专业理论支持。本文结合各类铁路运载列车、机械系统的非光滑特性,建立了含干摩擦碰撞系统的力学模型并探索其动力学特性。含干摩擦碰撞系统总的来说是一类多维多参数系统,其中系统参数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导致系统动力学特性质的变化。所以本文通过建立两类含干摩擦和对称间隙系统的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法着重研究了上
编组站在铁路车站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主要是由于编组站具备调车作业能力,但凡在路网中解体、编组任务繁重,同时车流量较大的车站,需配备平面调车驼峰,即驼峰调车系统。驼峰溜放作业是编组站作业的重要环节,利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作业系统。在日常进行调车作业时,驼峰为车站的解体环节节省了大量时间,使车站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小汽车制造及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协调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大
目前我国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正在不断增长,路网的拓扑结构日趋复杂,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增大。一方面作为指挥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关键文件之一——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样也是影响铁路运输组织效率的关键,为此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我国铁路在运营当中经常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为了确保突发情况下的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了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问题,主要工作内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铁路客运、货运量的不断增加,既有铁路的客货运输量将满足不了未来长远的需求,既有铁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就势在必行。在西部山区,铁路拓宽往往受到地形的限制,边坡支护如果采用单排桩,可能需要桩的尺寸足够大,耗费较多的材料,故考虑采用前后组合桩板墙进行边坡支护。目前对组合桩板墙力学机理的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前后组合桩板墙相互作用机理方面。因此,本文针对中兰客专兰州枢纽西固段的新建前后组合桩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