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唱——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用来演绎歌唱群体的统一与协调。作为普及性最强、参与面广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具备音域宽阔、音色丰富、声响层次多、表现力强等特征。因此它能够刺激引起听众的共鸣,音乐的情绪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出来。我国合唱教育自20世纪初,发展至今仅有百年历史。但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式,为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校学生的美育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成为很多研究人士的重要课题。在现代社会,高校合唱作为一种直接、能够体现协作精神的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更使高校大学生具备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能力;形成对美和艺术的喜爱,并最终表现美、创造美。美育(审美教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结合的产物,由来已久,是指用审美方式方法对人们实施教育,来达到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的目的,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18世纪末,德国伟大诗人、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和建立美育这一概念,并进行独立研究。美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而逐渐丰富。本文以普通高校的合唱教学研究为个案,通过对我国高校合唱教育现状的分析,厘清合唱教育对学生的美育培养有哪些益处和有待改进之处,从而探索高校合唱教育的最佳模式,介绍合唱教育在学生美育方面培养,及身心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我国合唱教育的现状,从全国合唱教育的概况分析,聚焦到案例院校,探讨和分析有关合唱活动开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有利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叙述高校美育的内涵及影响;第三部分以具体阐述高校合唱教育对美育培养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第四部分解说了普通高校合唱教育美育培养的实施原则和方法。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本论文希望能达到丰富学生艺术修养、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通过理论研究来探索普通高校合唱活动的发展和这些发展变化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