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的儒学观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ra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三种文化构成因素,三种文化因素经过前近代时期不断的博弈和交融之后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佛教道教为辅翼,三教共存,相互竞争融合的文化格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裹挟着强势的武力侵入中国,使得既有的中国文化结构发生变迁,儒家正统地位逐渐动摇,辛亥革命以后,儒家更是失去“法定”正统的地位,只在社会层面的认同中维持着文化正统的权威,中国传统的文化格局面临着重组的可能,各种文化势力也基于不同的立场开始思考如何重建中国文化,佛教徒太虚正是文化格局变迁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思考者,他思考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调整与历史上长期居于文化正统的儒家的关系上。太虚是民国最为重要的佛教人士,以倡导佛教改革著名,他拥有热烈的宗教感情,受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熏陶,他对中国文化格局正在发生的变迁有着敏感的认识,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入侵动摇瓦解了儒家在中国文化格局中的正统地位,有利于佛教摆脱儒家正统的压抑而获得新的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与儒家已然难以切割,都被西方文化势力视为整体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共同承受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基于这样的认识,太虚在经过了长期的构思以后提出了自己系统的儒家观和文化重建方案:建构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重心)地位,解构儒家的正统地位,佛化儒家,重构佛儒在中国文化中的格局,实现佛化中国,佛化世界的目的。为达成这样的目的,太虚秉持“契理契机”的方法论着手调整佛儒关系。学理上,太虚重构传统佛教的“五乘论”,认为儒家仅为“人乘法”,并无形而上的本体追求,佛教则通贯“五乘”,体用兼备,以此说明佛教教义可以统摄儒家,儒家却不能统摄佛教,但也肯定了儒家治理世间的重要性。太虚还通过重构中国学术文化史,以周秦诸子与佛学为中国文化基本构成,解构儒家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正统地位,尽力突出佛教的地位,进而为佛教为中国文化正统提供历史依据。机运上,太虚一方面呼吁佛教本身的改革,力图壮大佛教本身,以为佛教争取文化正统的基础;另一方面极力证明佛教为救国救世界最佳选择,并希望借助西方文化的话语力量改变国人对佛教之观念,社会层面则积极争取最为活跃的新青年支持。太虚重构中国文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文化构思既不被民国社会所接受,对后来中国佛教界也缺乏影响,但是太虚的思考与实践仍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结构变迁的逻辑。本文引入权力与话语互动的研究方法,力求打破传统思想史“道统”建构色彩,将太虚儒学观的形成视为太虚宗教利益需求与理性思考张力下的结果,由此点出了太虚儒学观的核心点是为佛教争取正统地位。论文主体结构:第一部分,梳理太虚儒学观的三个维度,即建构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解构儒家的正统地位,重构中国文化中的佛儒关系。第二部分,梳理太虚儒学观的内容,说明太虚儒学观的核心为否定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正统地位。第三部分,梳理太虚儒学观提出的背景,讨论个人因素与时代变迁因素对太虚儒学观的影响。
其他文献
对于城市道路而言,其所面临的交通压力十分巨大。将人性化的设计引入到我国城市道路中,不仅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而且还可以丰富整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实现中
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是一座主跨为1 280 m的单跨双塔钢箱梁悬索桥。介绍桥梁静动力试验结果,结合有限元分析,将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及规范值进行比较,评价桥梁现状。
重庆市鹅公岩轨道专用桥主桥为(50+210+600+210+50)m的双塔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全桥采用"先梁后缆"法施工,边跨加劲梁采用顶推法施工,中跨加劲梁采用先斜拉后悬索方法施工。
近年来,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高速发展、市民需求提档之后,愈发不能适应现在日益旺盛的休闲需求,笔者分析了城市公园绿地现状问题、发展方向和趋势,探讨露营地作为其进行迭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