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tin在腰椎黄韧带增生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腰椎黄韧带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表型鉴定目的建立黄韧带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表型鉴定的方法,为后续黄韧带退变的病因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对象为2017年04月至2017年07在我院行手术的LSCS患者12例,年龄62.8±3.6岁;正常对照组12例,年龄57.9±8.5岁。所有受试者均需行后路减压手术,在病人知情同意和不影响手术疗效的情况下取黄韧带标本。用胶原酶预消化植块法分离培养黄韧带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显微镜下观察黄韧带细胞从植块内迁出时间、细胞形态特征和生长状态;取P2代细胞,采用MTT法测定其吸光度(OD)值,评估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黄韧带细胞的表型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第10天可见少量贴壁细胞,细胞呈多种形态,主要为梭形和多角形。培养第20天见细胞密集,已呈重叠生长,细胞形态趋向较均匀的短梭形。P2代细胞总数平均可达0.5×106个,从P0到P2代平均约需40天。两组同一代细胞在同一时间点的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代细胞经波形蛋白和I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结论1.胶原酶预消化后植块法黄韧带细胞培养能获得大量细胞,并能较好维持其生物学特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人黄韧带细胞培养方法。2.两组患者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LF细胞时所表现的生长及增殖特性一致。3.体外分离培养的黄韧带细胞呈显出成纤维细胞样表型。第二部分Leptin基因在腰椎黄韧带增生纤维化中的作用目的检测肥厚与正常腰椎黄韧带中Leptin m 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差异,探讨其在腰椎黄韧带增生纤维化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体外进行黄韧带细胞培养,加入Leptin进行干预,检测干预后胶原蛋白表达变化,验证组织学结果并探索黄韧带增生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组织学和细胞学实验。组织实验分两组:实验组(腰椎管狭窄症,LSCS)12例,正常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12例。所有受试者均需行后路减压手术,在病人知情同意和不影响手术疗效的情况下取黄韧带标本。术前采用MRI的Tl轴位加权像,经关节突平面精确测量两组黄韧带厚度;H&E染色评估黄韧带组织形态的改变,Masson’s trichrome染色评估黄韧带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Leptin在黄韧带组织中的定位表达;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黄韧带中Leptin的m RNA及蛋白表达的情况。体外行黄韧带细胞培养,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人重组Leptin,检测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LSCS组黄韧带厚度及纤维化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研究发现肥厚黄韧带结构紊乱,成典型的纤维化改变,黄韧带厚度与纤维化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免疫组化分析显示LSCS组Leptin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eptin m RNA及蛋白在LSCS组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表达量与黄韧带厚度及纤维化评分呈正相关。细胞学研究发现人重组Leptin能明显促进黄韧带细胞I型和III型胶原的表达。结论1、肥厚的黄韧带呈现典型的纤维化改变。2、LSCS患者黄韧带Leptin表达增高,且表达量与黄韧带厚度及纤维化程度成正比。3、Leptin能促进LF细胞胶原纤维的表达,提示Leptin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腰椎LF纤维化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第三部分Lepin调控NF-κB信号通路在腰椎黄韧带增生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目的探讨Lepin基因是否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控腰椎黄韧带增生纤维化。方法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基础上,收集第二代黄韧带细胞,制备不同Lepin浓度细胞培养液,将黄韧带细胞分组培养48小时。采用RT-PCR、Westernblotting、ELISA等方法检测不同Lepin浓度组细胞中p65及IL-6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在高浓度组Lepin培养液中加入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Bay 11,采用RT-PCR、ELISA等方法检测IL-6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Lepin能活化黄韧带细胞中的NF-κB信号通路;另外,Lepin能促进黄韧带细胞中IL-6的分泌;阻断NF-κB信号通路后能明显减弱Lepin诱导的IL-6的表达(P<0.05);结论Lepin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IL-6的表达,诱发局部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导致黄韧带增生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其他文献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褪黑素在心脏和肾脏等多种器官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中都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本意上是指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血液流进蛛网膜下腔的疾病的统称。但褪黑素在SAH中的作用和机制确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构建蛛网膜下腔出血小鼠模型研究褪黑素对出血后早期脑损伤过程中的影响。小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假实验组sham组,SAH组,SAH并
mRNA介导的蛋白合成对于基因的表达和真核细胞正常功能的维持都是至关重要的,真核细胞mRNA的翻译大都以“AUG”作为起始其密码子,偶尔出现的非“AUG”起始被认为是翻译错误所致。近期,随着Ribosome profiling技术兴起,非“AUG”翻译被发现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多数基因的5’UTR(untranslated region)区域,而这一现象在应激或者肿瘤中更为常见,提示非“AUG”翻译
目的: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肝切除和移植手术中的主要挑战。以前的研究表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i)α2(GNAI2)参与心肌和大脑I/R损伤的进展,但在肝脏I/R中的作用尚未阐明。方法:在肝细胞特异性GNAI2敲除小鼠(GNAI2-LKO)和对照组(GNAI2-FLOX)中建立肝I/R模型;将从GNAI2-LKO和GNAI2-FLOX小鼠中分离的原代肝细胞培养并进行缺氧-再氧合(H/R
目的:膀胱结构、功能缺失在临床较为常见,其病因包括各种先天性畸形、外伤、肿瘤、感染、神经功能疾病等等。传统手术方式常采用胃肠道组织作为膀胱的替代材料,但术后易产生诸多严重并发症。为此,我们以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种子细胞,PLGA/胶原混合纳米纤维作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膀胱修复重建动物实验,并评估该种复合组织工程材料作为膀胱替代材料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试验选择21只雄新西
目的:衰老时机体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导致虚弱、残疾和死亡。肌肉骨骼系统衰老的典型特征是逐渐发生的骨量丢失、骨结构退变、肌肉量减少和肌肉力量下降,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的发病率迅速增加,是导致老年人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临床上已有多项研究发现,肌少症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指缺血缺氧、感染、药物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急剧恶化,从而引起全身多系统症状的一组严重临床综合征,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我们前期研究已证实线粒体功能异常在慢性肾脏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肾脏中尤其肾小管上皮细胞富含线粒体,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能量合成减少的同时伴有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
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通过α7n ACh R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抑制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背景和目的:早期过度的炎症反应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早期过度的炎症反应是SAP治疗的关键。既往的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多种炎性疾病具有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兴奋迷走神经,激活胆
第一部分 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中巨噬细胞中PTEN-β-Catenin信号轴与T细胞分化的关系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肝脏切除及肝脏移植术中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我们采用小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来模拟上述环境,进一步探讨先天与后天免疫在缺血再灌注诱导肝损伤过程中的机制,此次研究一方面是建立稳定的小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模型,其次是探索巨噬细胞中PTEN-β-Catenin信号轴与T细胞分
控制排尿的神经回路涉及大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等多个层面:存储反射主要由脊髓介导,在膀胱充盈过程中被激活,而排空通过大脑中的反射机制介导。不同程度脊髓和脑干损伤往往使得控制排尿的下行通路阻断。在失去了大脑控制之后,由于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往往同时收缩(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排空通常效率很低,给脊髓损伤病人造成巨大的痛苦。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建立了多种脊髓损伤模型:包括胸段脊髓(T10)全切断,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髌骨骨折(Patellar Fracture PF)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2%,多见于成人。髌骨下极长约1.5cm,无关节面覆盖。髌骨下极骨折(Inferior Patellar Fracture IPF)属于关节外骨折,约占髌骨骨折的5%。损伤原因为间接和直接暴力。髌骨下极为松质骨,骨折块小,多为粉碎性,骨质强度低。髌骨是伸膝装置重要的组成部分,髌骨下极骨折后伸膝装置连续性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