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洗钱犯罪严重危害各国金融市场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和社会公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网站和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正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而成为新的洗钱工具。对于利用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网络支付工具的新兴洗钱行为的识别与监管,世界各国均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同时,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也尚属空白。本文试图在总结新兴洗钱手法特征、提炼典型洗钱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洗钱行为识别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建议,以促进反洗钱工作在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业内的深入开展。新兴的洗钱行为与传统洗钱行为一样,可以分为处置、分层、融合三个阶段。但新兴洗钱行为所具有的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使得它比传统洗钱行为更加复杂和难以监控。本文从分析C2C电子商务网站和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上一系列具有典型特征的可疑交易和支付行为入手,推理出洗钱者在交易和支付平台上注册大量关联账号,自买自卖,虚假交易的洗钱方式;并提炼出两类典型的“黑钱”流动路径。通过对新兴洗钱手法的分析,本文构造了洗钱—反洗钱模型。该模型含洗钱者、正常交易者、服务提供商和监管者四类主体。在环境约束及利益驱动下,各类主体通过不对称信息交换和行为参数影响而相互作用,不断追求个体目标的优化。在模型中,洗钱者的洗钱经验不断增长,洗钱模式也随之升级,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一对一交易模式、一对多交易模式和多对多交易模式。洗钱者通过升级洗钱模式来调整自身行为。监管者的意志则通过洗钱监管政策和洗钱识别算法来实现。监管者可以一方面酌情调整公开性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致力于优化非公开性的洗钱识别算法。洗钱者行为模式升级,监管者的洗钱处罚力度和识别算法也会发生相应调整。本文对上述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并提出了评估洗钱监管效果的综合性指标。仿真结果表明:监管有效性受洗钱主体行为、洗钱识别算法、以及洗钱监管政策和判决能力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洗钱监管效果与洗钱识别算法的异常区间扩展性、洗钱罚款比例、监管者洗钱判决能力上限同方向变化;而与新洗钱者进入速度、各模式下洗钱账号的复活概率、监管者所能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指数阈值反方向变化。基于模型仿真结果分析,本文建议:加强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网络支付账号注册审批的规范性和严格性;建立统一的反洗钱信息监测平台;合理加大对洗钱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监管机构洗钱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