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并行双域网络的磁共振图像重建算法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han2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因其非侵入性、非电离的成像方式,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物理、生物、医学等领域,尤其在病灶诊断方面的前景广阔。然而,由于磁共振独特的成像机制,磁共振扫描时间过长,容易产生运动伪影,从而影响重建质量和临床诊断。因此,减少磁共振成像时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深度学习技术与日俱进,在图像重建领域表现突出,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快速磁共振图像重建成为当下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快速磁共振图像重建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磁共振图像重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概括了磁共振图像重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分析了目前重建算法存在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方向。除此之外,本文还简要介绍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深度学习基础网络知识。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双域级联卷积神经网络的磁共振图像重建算法。不同于常见的单域数据处理网络,本文所提算法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和压缩感知理论建立了一个双域网络同时处理频域及空域数据,在网络的每个卷积模块之后进行双域数据交叉融合,从而充分挖掘双域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同时为了解决随着级联网络的逐步加深,特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失真问题,在每个级联阶段中添加了频域数据一致性层和空域数据一致性层,保证在较深的网络中也能有效地实现数据保真。另外,该算法的特征提取器使用了具有批标准化层的残差编码结构,避免了随着网络的加深,特征信息丢失和梯度消失的问题。融合模块使用注意力机制实现自主学习双域数据的通道权重,结合磁共振独特的复值数据特点,把加权后双域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加再拼接,进一步提高融合效率,达到双域数据融合成单域的目的。其中损失函数包括频域和空域两个部分的损失,还增加了感知损失,避免重建的图像出现过平滑的现象。最后,本文在两个公开数据集(脑部和膝盖)上验证了所提算法的重建性能,通过与多种重建方法进行重建性能对比实验和鲁棒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不同采样轨迹、不同采样率的条件下,相较于不同重建方法,均获得了更好的定量指标和视觉效果。综上所述,本论文以并行双流网络为基础架构,引入注意力机制,在自主学习权重和提高数据融合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利用了双域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提出了新的磁共振图像重建网络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其他文献
推荐系统通过对海量的用户与物品间的交互数据进行处理,向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会话推荐是推荐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决匿名用户的推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会话推荐能够对用户进行实时性推荐,仅根据用户的历史点击操作就能为用户进行相关推荐,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目前,会话推荐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以及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方法。通过对这三类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发现现
卷积神经网络在多种场景中成为了优秀的解决方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部署卷积神经网络产品已具备现实需求,如短视频特效、智能无人机、智能相机和野外草本识别等场景。特别地,无网、弱网或禁网的隧道、洞穴和军工等场景也具有硬需求。卷积神经网络产品需要对大量的浮点数进行存储和计算,对存储器、算力、功耗等资源需求较高。因此,为了在移动终端上部署卷积神经网络产品,需要对资源消耗进行优化。本文内容是研究如何将卷积神经网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图像采集设备也得到了大量地普及,由此数字图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信息载体。在现实应用中,由于成像系统自身存在缺陷,以及考虑到网络传输时延和存储空间等限制,数字图像通常以较低分辨率的形式存在。图像超分辨率就是对较低分辨率图像进行复原,其不但能改善图像在视觉层面的感知质量,又可以为后续的高级计算机视觉任务打下基础,因此也是底层视觉任务中一直都很活跃的话题。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单
基因变异鉴定(variant calling)是生物信息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而基因变异中的单核苷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InDel(Insertion and Deletion)是基因变异中非常常见的变异类型。其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也一直在不断深入研究,现有的基因变异鉴定技术在第二代测序数据上表现较为成熟,但在近些年兴起的第三代测序数据上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推荐算法具有灵活的推荐策略并且考虑了用户未来的长期交互体验,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虽然有很多与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推荐算法相关的研究工作,但是现有的研究工作仍然面临以下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现有的深度强化学习推荐算法在学习用户偏好时没有考虑到用户的临时偏好。在用户的历史交互记录中总会存在一些很少出现并且脱离用户一般偏好的非典型的交互。由于用户偏好的动态本质,用户的非典
国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中工笔画和水墨画成为当今绘画的主流。在传统国画中,花卉的描写是一种重要而经典的表现形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画花卉的智能创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工笔画在同白描有着同样精确笔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色彩和精确的笔触来实现对绘画对象的模拟。水墨画更加关注水墨色彩的变化,强调图像浓淡与枯润度表达的和谐性,通过有限的色彩和自然流畅的笔触实现写意的表达。从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方
随着智能监控领域朝全天候化、多场景化的方向发展,在可见光摄像头已有一定部署基础的前提下,红外摄像头也正在被广泛应用。基于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通过行人检测得到准确的检测边界框图像作为输入,是行人重识别在实际应用中表现良好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大部分行人检测研究集中于可见光图像而忽略了红外图像。由于不同模态图像本身存在的差异,将可见光行人检测成果直接迁移至红外
图像语义分割是指根据图像中像素的语义信息对图像进行分类分割的方法,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语义分割网络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参数量以及计算量大,模型较为复杂,以及不能很好地处理图像中的小目标物体,模型分割精度很难提升等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的语义分割网络参数量和计算量大以及小目标物体的语义分割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网络参数量以及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
预测性维护(Predictive Maintenance,Pd M)技术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领域应用广泛,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战略背景下,工业设备正日趋复杂化,工作环境也日渐恶劣。Pd M技术依据设备或系统的传感器监测数据,对其剩余使用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进行预测,从而提前采取维护措施,保障运行安
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以其突出的高并发性、非触碰性等特点,在安防、监控、移动支付等工业生产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自AlexNet在2012ILSVRC目标识别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种新颖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不断涌现。受三维人脸数据集等因素限制,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但是随着二维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面临如人脸表情、姿态、遮挡以及光照变化等因素的挑战,研究者逐步转向三维人脸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