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货币政策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其传导渠道是否通畅。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资本市场尚处于初期阶段的现状之下,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仍然是以信贷渠道为主。对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研究,国内学者们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并不通畅,这种不畅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企业、居民这三个层次上的各种原因造成的。本文就是将商业信用作为切入点从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的替代角度来研究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阻滞效应,进而论证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商业信用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主要表现的是替代关系。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过程如下:中央银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于是会收紧其信贷政策,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就会减少,投资相应减少,产出也会减少,从而降低社会的总投资、总产出,达到紧缩经济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商业信用可能会造成影响,所起的作用是:当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时,会从合作伙伴以及上游供应商处获得商业信用,从而满足自身的短期融资需求,形成投资。也就是当货币政策收紧,企业虽然从银行获得的银行信用会减少,但会增加对商业信用的使用,商业信用通过这种方式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形成阻滞效应。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证来论证两个观点:第一,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的替代作用是普遍存在的;第二,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的替代作用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要大于在货币政策扩张时期,因为在紧缩时期企业会更易受到来自银行的信贷配给,从而增加对商业信用的依赖。全文的研究是通过论证这两个观点来说明货币政策收紧时,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配给增强,商业信用替代部分银行信用来满足企业的短期融资,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希望能为政策的制定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章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是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以及本文的不足与创新。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主要对国内外研究商业信用,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说明了本文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现实基础,主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我国信贷配给以及我国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现状进行了描述,说明了本文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为对本文变量的选取以及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也是本文的重要章节,首先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前提,然后提出了本文的两个假设,对研究模型进行设计,最后分别进行了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分析以及随机效应变截距BC时变系数模型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总结。本文的第六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在这部分根据全文的理论分析,并结合相关实证检验,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会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尤其是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这也说明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有阻滞效应,所以货币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商业信用的这种阻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