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户共创环境下客户线上线下贡献知识并与企业共创价值逐渐成为了新产品开发的重要范式,而嵌入客户身心、行为和情境的隐性知识是新产品开发前端创意方案形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源泉,实现客户隐性知识获取对新产品开发前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对于不断涌现的实践现象,现有理论对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缺乏实质性研究,客户隐性知识获取作为新的研究主题,其关键基础性问题亟待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探究。同时由于隐性知识受本身属性及错综复杂因素的制约,其获取问题始终是知识管理研究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因此从实践发展和理论需求出发,客户共创环境下研究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知识科学、组织科学、信息技术、知识网络和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利用案例研究、理论推理、网络建模、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客户共创环境下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进路依赖、过程与模式、路径与机理、网络模型、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这些关键基础性疑难问题的破解,对实现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发展隐性知识获取理论、促进知识管理与新兴信息技术结合、以及推动客户共创环境下新产品创意生成和新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本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具体包括客户知识理论、知识获取理论、技术媒介理论、知识网络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在界定新产品开发前端和新产品开发前端共创情境基础上,深刻探究了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的内涵和基本属性。由于客户隐性知识嵌入客户身心、行为和情境,其具有涉身性、实践性、情境性等本质属性,由此提出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存在社会化进路依赖——主体间性多维互动过程,即前端创意中依赖企业研发团队与客户的涉身参与、实践行为、多维交互及特定情境。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社会化依赖是本文后续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化依赖下,从实践现象中经由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信度效度等研究程序形成了三个代表性的案例,探析了客户共创环境下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线下社会化过程、线上社会化过程及线下线下复合式社会化过程,由此归纳提出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三种社会化模式:线下同时空面对面社会化获取模式、线上跨区域多媒介社会化获取模型、线下与线上复合式社会化获取模型。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三种社会化模式为构建统一的社会化新路径奠定基础。坚持社会化依赖并整合三种社会化模式,识别了已有知识管理中Nonaka社会化理论在解释跨区域和复合式场景下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实践局限、并阐释了三种社会化模式对Nonaka社会化理论在情境及广度、深度上的理论拓展,由此提出和建构了面向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超社会化”统一路径新理论架构,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揭示了客户隐性知识超社会化获取涌现的复杂机理。超社会化是Nonaka社会化与三种社会化模式的整合,实现了“企业-客户-技术-情境”有机结合,拓展了Nonaka社会化时空范围、提升了Nonaka社会化深度广度功能,使客户隐性知识获取在物理情境、虚拟情境、复合情境下得以有效实现。对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超社会化过程进行知识系统与网络透视,超社会化获取作为动态知识系统包括了(多个)知识要素、(多个)人员要素和(多个)媒介要素,且三种要素的各自内部及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的知识关联关系,由此首先形成了三个子网络——知识网络(K-K)、人员网络(P-P)和媒介网络(M-M),基于三个子网络及关联关系最终构建了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知识超网络模型,并使用Ucinet v6.187和一个经验数据对知识超网络进行了实例验证。知识超网络模型可以呈现客户隐性知识整体结构及分布,反映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和客户成员互动及媒介交互关系。综合社会化依赖、过程与模式、路径与机理、网络模型等研究,从获取主体、获取客体、获取方式、获取环境等四个维度构建了包括知识表述充裕性、知识吸收完备性、知识复杂性、知识嵌入性、情境支持、组织授权、主体间性多维互动等7个变量的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影响因素概念模型,通过假设提出、问卷设计、数据收集、SPSS 19.0分析等实证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知识表述充裕性、知识嵌入性、情境支持、组织授权对主体间性多维互动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主体间性多维互动在知识表述充裕性、知识嵌入性与客户隐性知识获取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情境支持、组织授权与客户隐性知识获取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从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模式、路径与机理、网络模型、影响因素、客户共创环境等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策略以促进客户共创环境下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