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核磁共振对化学与物理结构的定量表征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针对固体核磁共振中交叉极化(CP)的定量问题,提出了两种新的实验方法:QCP/QCPRC(Quantitative Cross Polarization andQuantitative Cross Polarization with Relaxation Compensation)方法和SACP(Successive Adiabatic Cross Polarization)方法。实验以几种氨基酸小分子及其混合物为研究体系,通过对两种实验方法的特点与实用性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QCP/QCPRC方法成功实现固体小分子样品基团的定量分析及混合物的成分分析,其测量的百分误差可以达到5%以下。对于氢T1p较长的样品,可使用QCP方法进行分析测量;而在对氢T1p较短的样品及混合物的成分分析时,可使用QCPRC方法。与QCP方法相比,QCPRC方法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此外,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证明,该方法在高速魔角旋转的条件下同样适用。2)实验以丙氨酸样品为研究体系对SACP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证明在适当的参数组合下,该测试方法的百分误差可低至5%以下,达到了理想的定量效果。此外,通过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测试,发现SACP实验方法存在自反馈机制,这使该方法对参数设置的要求很低。在与丙氨酸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甘氨酸的定量结果的百分误差仅为0.86%。最后,结合信噪比与实验耗时的分析,发现SACP方法在实现交叉极化定量的同时,仅需使用与普通交叉极化相当甚至更短的实验时间,实验数据的处理也大为简化。本文的第二部分以一种可作为智能磁共振造影剂载体的聚离子高分子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对魔角旋转(MAS)条件下的NMR相容性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首先在5kHz的MAS转速下,使用传统的相容性研究方法,通过CP/MAS,弛豫时间的测量等实验对该造影剂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聚离子的共混体系中,两种组分的相容尺度受到了溶液体系的pH值的影响,在pH为7.4的条件下,共混体系的相容尺度为3-4nm,而pH为4.0的条件下,相容尺度为60-70nm。两种聚离子高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纳米级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络合在Gd离子上的水分子与自由水分子间的交换速率,从而实现了酸敏感的聚离子造影剂造影性能的pH可调控性。为了研究MAS对传统相容性测量方法的影响,实验在5-15kHz几个不同MAS转速下,对共混体系的弛豫时间进行了测量。发现MAS对共混体系的组分的1H T1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随着MAS转速的提高,弛豫时间所反映的体系的空间尺度逐渐变小,使共混物各组分所表现出的弛豫行为逐渐向各自纯净物体系的弛豫行为接近。不同MAS转速下弛豫时间的变化影响了相容性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说明NMR相容性测量方法需要结合MAS转速进行分析。因而MAS下,对于相容性NMR分析方法的开发与完善十分必要。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提出了两种新的交叉极化定量方法,并证明了其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首次通过固体NMR方法研究酸敏感造影剂,揭示了其造影性能pH可调控性的工作机理;同时,通过变MAS转速实验,首次发现了MAS对体系相容性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发展相容性测试方法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台阶轴是机器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零件,有关该零件的车削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车台阶轴涉及的知识较为专业,为保证车削质量及工作效率,本文结合自身实践,对车台阶轴的车削
高温季节在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进行合理化处理,从而预防裂缝发生,这是一项常规的操作,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非洲地区,大多数地区处于热带,文章对大体积的混凝
近些年,在社会发展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建筑建设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对相应的设计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
自流控制灌浆技术是基于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砂浆等发展起来的一项灌浆防渗技术。基本原理是采用自流控制灌浆技术,对堆石体(或堰塞体)初始颗粒进行胶结,形成粒径可控的胶结
为提升网络教育教学效果,探讨如何在高校进行高水平网络资源建设.从总体规划和网络教学资源质量、使用率、共建共享等四个方面分析目前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有
目的:分析临床121例脊髓栓系综合征 (TCS),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方法:患者均行神经系统检查、腰骶部摄片和MRI检查.并经手术治疗行栓系松解, 术后疗效按显效、有效和
本文旨在数字化时代文旅融合的视野下,以金陵刻经处为例,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行有效的活态化研究:聚焦非遗的“活态流变”,发掘其创新的原动力,并以创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纵联保护使用得日益广泛。在日常运维中,由于道通故障等原因,涉及纵联保护通道投退的操作也越来越多,人员出错的机率就大增。为了提醒运行人员识别不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