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如何驱动土地覆被的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具有怎样的演变趋势?本文基于中国北方相对花粉产量数据和东亚晚第四纪孢粉数据库,利用景观重建算法定量恢复了中国北方距今6000年(6ka)以来的土地覆被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北方6000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及其气候响应,典型时段森林植被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植被演替不仅受气候条件控制,在中、晚全新世的中国北方植被演替进程中,人类活动可能也扮演了重要作用。中国北方地区距今6000年以来植被覆盖度定量重建结果表明:距今6000年前后,中国北方大多数地区的木本植物盖度为各时段的最高值,东北山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华北地区存在喜暖的枫香树,人类已经在华北平原和辽河平原开展农耕活动;距今3000年前后,东北地区针叶林增加,其他地区木本植物均有不同程度减弱,华北地区实用经济植物有所增多,人类活动明显增强;距今1500年前后,在气候变冷和人活动影响下,森林盖度普遍下降,草本植物增多,景观开阔度进一步增大,人类活动范围增大,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距今500年前后,山区木本植物增多,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耕地的活动有所增强;距今200年前后,东北地区喜冷树种增多,草本减少,其他地区植被类型变化较小,人类活动进一步增强;现今,北方山区的喜暖落叶阔叶树相对增多,东北山区发育针阔叶混交林,平原区的阔叶树仍有所降低或不变,人类活动痕迹显著增强。中国北方6000年以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具有明显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全新世时期,落叶阔叶林曾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广泛发育,多数地区发育以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顶级群落;针叶林的主体位于暖温带山区,以松属为主。此后,受气候逐渐转冷影响,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开始收缩,主要分布于燕山和东北平原南部一带;针叶林逐渐发育于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暖温带内针叶林不断减少;近几百年,华北平原的落叶阔叶林基本被农田所取代;暖期时温暖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针叶林边界北迁,其分布范围和盖度不断缩减。伴随近代以来气候变暖,东北地区落叶阔叶林有所增加,其他地区增长不显著;针叶盖度仍然较低,分布区进一步收缩。气候事件显著影响植被发育。中世纪暖期时,落叶阔叶类乔木较前期变化较小,仅在部分山区有所增多,针叶林普遍减少。该时期的木本盖度变化应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山区人类活动较弱,阔叶落叶林盖度增多,平原区受森林砍伐、耕地开垦等活动影响,森林盖度均有所下降。小冰期时,寒冷气候条件对落叶阔叶林的生长具有较大限制,除山区外多数地区的针叶林盖度有所降低。山区植被演替表现为落叶阔叶树的减少和针叶林的增加,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而平原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较大。人类活动主要体现在森林植被的减少和农田盖度的出现。6000年前,华北平原和辽河平原就已存在农田;3000年前的中原地区和东北平原开展稳定的农业活动,此时人类活动可能已对森林盖度产生影响。隋唐时期,人类活动区域增大,该阶段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期,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耕地有所增强,人类已开展大规模农业活动,人类活动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