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提出,是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它是人类动因的中心机制,是人们行动的重要基础。人们接受并整合来自实践的直接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和情感状态等方面的效能信息,形成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又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个人活动。 培训师自我效能感是指培训师对个人职业行为能力的信念,是个体对控制自身情绪、主体感受和培训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因此培训师自我效能感对培训师的培训工作和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和评估是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它不仅反映了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内涵、作用和结构的理解,也为进一步确定自我效能感同其他关联因素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为我们了解个体效能感的水平提供了可能,更是日后干预性研究的基础所在。因而本研究以“培训师自我效能感的编制量表与结构探索”作为切入口展开对培训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本研究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概述”。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培训师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结构"研究缘起、目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 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的探讨。要编制一个性能良好的测验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编制量表的过程也是对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的过程。这部分对与编制培训师自我效能感量表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一一探讨,主要介绍了自我效能感与培训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等。从各相关理论中吸取合理的成分,提出了编制培训师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基本原则和前提,为编制量表做理论准备。 第三部分为培训师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部分,是本研究重点之所在。本部分比较详细地描述了编制量表的全过程。首先是对培训师进行开放式访谈,结合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原则,编制了第一稿“培训师自我效能感量表”,经试用后对量表进行修改,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多次不断的旋转方法探讨和反复的分析、修改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构验证,最后形成了“培训师自我效能感量表”。全量表共包括3个二阶因素、5个一阶因素。对量表进行的各项测量学指标的考察表明:该量表信度较高、效度尚可,有良好的鉴别力,测题的各项指标也比较理想。 第四部分为培训师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及内涵探讨。基于统计数据,本部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