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豆花叶病毒传播的因素及抗SMV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定位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隶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病毒病害之一,在全球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了解影响SMV流行的相关因素,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而控制病害传播的关键则是培育抗病品种,了解抗病信号途径以及相关基因的作用机理,为大豆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对50份材料接种黄淮海和长江流域流行株系SC3和SC7株系,筛选具有种粒斑驳和种传抗性的材料,为大豆种粒斑驳和种传抗性的研究提供候选种质资源;利用SC3和SC7以及两个感病大豆品种,在四种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初始种传率条件下,研究SMV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病害传播情况、影响病害传播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为研究SMV的防控、减少其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供依据。为了研究大豆感病后SMV在植株体内的运动和分布情况,比较大豆不同部位叶片的病毒相对含量,检测满粒期和完熟期的种子各部位病毒携带情况,以及病毒的种传率,旨在了解病毒的种传机制;而病毒表达载体可以更方便的研究病毒的运动、无毒基因和致病因子。另外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诱导表达、QTL、eQTL定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评价SA信号途径相关基因RDR和NPR家族在大豆抗SMV育种中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籽粒斑驳和种传抗性品种的鉴定50份大豆品种(品系)在V3期接种黄淮海和长江流域SMV流行株系SC3和SC7,收获感病植株的种子测定斑驳率和种传率。结果显示接种SC3后的籽粒平均斑驳率为44.98%,与接种SC7后的斑驳率(49.42%)有显著差异(p<0.05)。接种SC3后植株的病情指数与斑驳率无显著相关(p>0.05),接种SC7后的病情指数与斑驳率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A3、SD1112和SD1108三份材料对SC3和SC7株系均具有种粒斑驳抗性。感染SC3株系的大豆品种平均种传率为1.47%,感染SC7株系的为1.22%,二者差异不显著。种传率鉴定结果还表明种皮斑驳与病毒种传没有直接关系,种皮斑驳并不是病毒种传的标志。研究发现农丰12、A1、南农307-1、道秋1号等对SC3和SC7株系均具有较好的种传抗性。A3、SD1112和SD1108三份材料对SC3和SC7株系不仅具有种粒斑驳抗性,还具有种传抗性,这些品种可为研究籽粒抗性遗传机制以及抗病育种提供抗源。2.影响SMV传播的相关因素为研究影响SMV横向传播的主要因素,利用SC3和SC7株系以及两个感病大豆品种南农菜豆5号和南农86-4,四种不同的SMV初始种传率,研究2009年和2010年大田种植情况下SMV的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年份、品种、株系以及初始种传率对病害传播均有显著影响。接种SC3株系发病率高于SC7;温度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南农菜豆5号发病率显著大于南农86-4;初始种传率越高,大豆田间发病率也越高。这些结果说明影响病害传播的因素较多,增加了控制病害的难度。田间试验表明接种SC3株系发病率高于SC7株系,克隆并测定CP和HC-Pro基因序列。SC3和SC7株系的CP基因在碱基水平有95.09%的相似性,蛋白水平有98.83%的相似性;HC-Pro基因在碱基和蛋白水平分别有99.71%和99.54%的相似性。其中,SC3株系CP蛋白N末端蚜传相关序列为DAG序列,SC7株系为DAD序列;SC3和SC7株系HC-Pro蛋白蚜传所必须的KITC均被KLSC替代,PTK序列没有变化。推测两个株系田间传播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CP蛋白蚜传序列的不同。南农菜豆5号和南农86-4不同时期感染SMV后,在株高、单株粒重和斑驳率上均有显著差异,发病越早对植株影响越大。大豆生长后期(R3)感染SMV与健康植株株高、单株粒重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斑驳率上差异显著。3.SMV在大豆体内的运动和分布在大豆V4期接种SC7株系后的qRT-PCR分析显示,新生叶片病毒含量显著高于老叶片;ELISA检测发现第四片复叶形态学上方和下方的花、籽粒和果皮的病毒携带率均高于80%。结果说明大豆4节期感病后,SMV从侵染点向形态学上方或下方的运动在新生组织中没有明显差异。将满粒期(R6)的籽粒和完熟期的种子分为种皮、子叶和胚三部分。ELISA检测结果表明满粒期种子中,病毒主要位于种皮,病毒携带率高达98.04%,子叶和胚中分布较少;南农86-4种子三部分均发现病毒,而南农菜豆5号的胚中未发现阳性样本。与满粒期种子相比,南农86-4和南农菜豆5号完熟期的种子种皮病毒携带率分别从98.04%和94.64%降低至7.55%和18.03%;南农86-4的种皮、子叶和胚中均发现了病毒,南农菜豆5号仅在种皮中检测到病毒。种传率鉴定结果显示南农86-4的种传率为1.62%,带毒种子长出的感病植株长势弱于健康植株,在真叶期或第一片复叶期就会显示可见的SMV症状,它成为田间SMV流行的病毒来源,借助介体蚜虫在田间扩散。南农86-4种子表面消毒或者去皮后依然有种传感病植株,结果表明种皮的表面处理不能有效去除种子内部的病毒,SMV病毒依然可以种传。而南农菜豆5号没有发现种传感病植株。为了观察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动,构建含有SC15株系的病毒表达载体pSC15,它能侵染大豆并出现典型症状。携带GFP的病毒表达载体pGFP,虽然能够在叶片中观察到绿色荧光,但是此载体在南农1138-2叶片的症状表型和CP蛋白表达上均比较弱。4.RDR及NPR家族在抗SMV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比较了科丰1号和南农1138-2健康植株SA(水杨酸)含量,科丰1号为235.3±11.8 ng/g.Fw,是南农1138-2中含量的两倍;说明未接种SMV的时候,科丰1号的SA代谢强度就相对较高。接种SMV 1 h后,科丰1号的SA含量就达到524.6±16.7 ng/g.Fw,达到本次试验的最高值,然后逐渐回落。而南农1138-2的SA含量在接种24小时后达到最高值,为317.8±27.7 ng/g.Fw。这说明科丰1号叶片SA含量在处理前后都高于南农1138-2,并且对SMV的响应更迅速。通过比较Gm02g09470(NPR)和Gm19g31180(RDR)在接种SMV和喷施SA后7个时间点的的表达量,发现它们的表达量总体是上升的。其中RDR基因在科丰1号中响应迅速,并且表达量高于南农1138-2。科丰1号接种SMV或者喷施SA后NPR基因表达量前四个时间段有所上升;而南农1138-2接种SMV或者喷洒SA后,前三个时间段表达量呈下降趋势,该基因表达模式在抗感品种间存在差异。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SC7和SC13株系在科丰1号×南农1138-2 RIL群体中的发病率以及Gm02g09470(NPR)和Gm19g31180(RDR)基因在RIL群体中的表达量进行连锁分析,定位到多个数量性状遗传位点。Gm02g09470(NPR)的表达量定位到D1b(2号染色体)上的四个eQTL位点;Gm19g31180(RDR)的表达定位到F(13号染色体)和E(15号染色体)连锁群的五个eQTL位点。对SC7的抗病位点定位到D1b连锁群上Gm02sv065附近以及其他染色体上的三个位点;SC13定位到D1b连锁群上的scaffold608.2386089和Gm02sv068附近,与SC7在该连锁群上的区域重合;另外SC13还定位到D1a的scaffold1410.765801标记附近。对D1b连锁群分析后,我们认为2号染色体上的52 cM和57 cM附近两个位点是SMV的重要抗性位点。
其他文献
田间试验证明,随着抗重茬菌剂田间使用量增加,防效相应增加,但考虑到生产成本投入等问题,建议使用量为3~6kg/667m2。
冬季沥青路面坑槽的修补养护是路面养护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就沥青混凝土预制块的应用研究作了系统阐述。
近日贵州省遭寒潮侵袭,水城与威宁多个乡镇农作物受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据水城县农业局昨日统计,金盆乡受灾面积达2.67hm2,直接经济损失9万元;纸厂乡高炉村受灾面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疏肝温肾痰瘀双解汤配合针灸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
文章归纳总结了不同语言学家对轻动词的语义和句法属性的理解,梳理了轻动词理论的发展及该理论或假设在英语和汉语语言研究方面的实际应用,最后指出轻动词假设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近年来,调味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已经充分暴露出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在预防炒作投机、防止价格剧烈波动方面的不足,农业生产"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本
根据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建立冰冻灾害造成森林生态功能价值损失经济评估的指标体系,并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估方法;提出通过定量和半定量折算的方式计算出各项评估指标值,将
金属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表面磨损、腐蚀等原因出现性能降低,使用寿命下降等问题。相比于等离子喷涂、高速火焰喷涂、化学气相沉积等手段,电沉积是一种简单而经济的表面
【目的】利用撤稿数据分析中国学者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被撤销的特征,找出近年来撤销论文数量增速快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方法】以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中
实验并分析了直流力矩电机力矩波动产生的原因,提出在设计、工艺和选材上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