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大面积烧伤严重破坏机体皮肤屏障,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大量外渗,可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液体复苏治疗目前仍是防治烧伤休克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内通用的烧伤休克期补液公式是50年前由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提出的。华南地区地区亚热带地区,常年为潮湿、炎热的海洋气候,大面积烧伤后体液丢失量可能不同于内陆地区。二十年来我科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作为结合烧伤抗休克公式补液成分考虑的面积与体重外的影响因素,对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进行了探索性改进,临床上表现为增加了患者的补液量与各补液成分。为进一步总结、归纳这些改进措施,本研究拟对近二十年的94例成人烧伤患者(18-50岁,8小时内入院有完整补液资料,排除入院前影响休克期复苏的外伤及脏器损伤因素)大面积烧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可能和休克期渡过不平稳相关的内脏并发症(10天内)为指标,总结休克期液体复苏治疗是否对内脏并发症造成影响及液体复苏治疗存在的不足。为以后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的规范化治疗积累经验,并为下一步改进本地区的烧伤休克补液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以10天内的内脏并发症为指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成人严重烧伤患者年龄、烧伤面积、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和休克期液体复苏总量及各成分对内脏并发症的影响,为休克期治疗的改进提供参考。[病例与方法]选择20年来本院收治的烧伤面积≥50%烧伤总面积(TBSA)8小时内入院的94例患者临床资料(18-50岁成人患者,排除入院前有明显影响补液量的外伤及脏器损伤因素)。94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因休克期渡过不平稳在10天内发生内脏并发症,以其作为评价休克复苏的临床指标。将94例患者分为未发生内脏并发症组(74例)及内脏并发症组(20例)。比较两组资料,首先行内脏并发症的各单因素分析:1、年龄、入院时间、体重、烧伤面积以及分度、气管切开率情况。2、休克期补液总量及晶体、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以及尿量情况3、比较两组患者晶胶体的实际补液量与公式补液指导量差值情况。将单因素分析中的P<0.10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以内脏并发症为因变量,所选择的研究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间、体重、总烧伤面积、气管切开率、休克期补液总量、晶体、胶体、水分等各成分补液量无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10)。存在3个P<0.10的变量为:晶体实际补液量与理论指导量的差值(P=0.053)、第2个24小时尿量(P=0.078)、三度烧伤面积(P=0.01)。将三者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于94例患者内脏并发症(10天内)的影响因素有:1、第一个24小时实际晶体补液量少于公式指导补液量1037ml。2,第二个2小时尿量的在1390ml以下。3、Ⅲ度烧伤面积大于45%TBSA。[结论]1、成人烧伤面积>50%TBSA的患者在休克期的治疗中,需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及个体化因素情况在公式指导基础上给予根据个体化方案进行补液。2、对于Ⅲ度烧伤面积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引起内脏并发症。提示:在公式指导的补液量基础上可能需进一步增加液体量。对于Ⅲ度烧伤面积较大的患者,除液体复苏治疗外还需进一步开展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清除氧自由基的综合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