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锌等微量元素营养品质改良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提高人体对籽粒中铁、锌元素的吸收利用,对于解决我国人民由于铁、锌含量缺乏所造成的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植酸是铁、锌生物有效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而其在人体中的降解程度主要取决于食物中植酸酶活性水平的高低。本研究通过分析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的植酸含量与植酸酶活性水平,并对铁锌和植酸含量、植酸酶活性进行QTL定位,为提高小麦营养品质、改善我国人民的营养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1.将黄淮麦区221份代表性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于2009~2010和2010~2011年度分别种植于河南安阳,分析籽粒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结果表明,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变异范围均较大,分别为3.5~12.2g/kg和10~2857U/kg,平均为5.0g/kg和906U/kg。基因型、年度及其互作效应均显著影响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基因型效应最大,其次为基因型和年度互作效应。将参试品种分为6类,类间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差异显著。衡观35、有新828、郑7698、平安10号、济麦22和泰山064199等42份品种表现植酸含量低且植酸酶活性较高,可在高植酸酶活性、低植酸含量品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2.将中优9507/CA9632的DH群体71个系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度种植于河南安阳,分析籽粒中铁、锌、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1A、1B、2A、3B和4B染色体上共定位5个铁含量相关QTL,可分别解释7.6%~15.4%的表型变异。1A(2)、2A、3B、4B和7A染色体上共定位6个锌含量相关QTL,可分别解释1.2%~16.4%的表型变异。7B染色体上定位1个植酸含量相关QTL,可解释10.8%的表型变异。2A、4B和5A染色体上共定位3个植酸酶活性相关QTL,可分别解释7.6%~13.7%的表型变异。1A、2A和4B染色体上所定位铁含量相关QTL与锌含量相关QTL位点相同,这与铁锌含量呈0.001水平显著相关相一致。年度间未发现表现一致和稳定存在的铁、锌、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相关QTL,有必要进一步发掘相关的基因/主效QTL,为改良我国小麦的铁、锌等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