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滴水湖是一个在河口冲积围垦土地基础上,通过人工挖掘整理形成的具备典型湖泊构造特征并处于湖泊演替初级阶段的城市景观湖泊。滴水湖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工湖,作为新建的人工湖泊,对于临港新城景观生态、防汛排涝、置换水体功能起着重大的作用。滴水湖2003年完成挖掘并蓄水,湖泊面积5.6km2,平均水深3.7m,最大水深6.2m。本文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对滴水湖理化因子、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进行了逐月监测和分析,为科学评价滴水湖水质现状、水环境管理和人为干扰影响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1滴水湖浮游动物通过对滴水湖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9种。其中轮虫33种,占总种数的67.3%,隶属于7个科12个属;枝角类11种,占总种数的22.4%,隶属于4个科6个属;桡足类有5种(含无节幼体),占总种数的10.3%。滴水湖8个采样点丰度变化在533--889个/L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740个/L。8个采样点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83-9.06mg/L,总平均为6.06mg/L。相对于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论在种类数还是丰度上都不占优势,尤其对于枝角类,有半年的时间未曾出现。而在生物量上,桡足类却占有优势。   从浮游动物种类数来看,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样点平均分别为2种和4种。对于轮虫而言,不同样点的有明显变化,呈现“M”型波动。各个样点浮游动物种类数的变化与轮虫的变化相一致。不同月份浮游动物种类数的变化与轮虫的变化相一致。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种类数的变化存在季节性差异:轮虫和桡足类种类数春季少、其他三个季节的多;枝角类种类数春夏多、秋冬少。   从丰度上来看,滴水湖浮游动物丰度在空间上有所差别,最高值出现在S4点,为889个/L;最低值出现在S8点,为533个/L;其他6个点的丰度相差不大,均值为749.5个/L。滴水湖浮游动物周年丰度变化范围为62.5-1862.5个/L,总平均丰度为739.6个/L。滴水湖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显著,呈现春冬季小、夏秋季大的变化规律。从生物量来看,滴水湖浮游动物生物量在不同采样点间有所差别,最高值出现在S4点,为9.06mg/L;最低值出现在S7点,为2.83mg/L;其他6个点的有所变化。滴水湖浮游动物周年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15-23.87mg/L,总平均丰度为5.52mg/L。滴水湖浮游动物生物量季节变化显著,亦呈现春冬季小、夏秋季大的变化规律。   滴水湖的轮虫优势种有以下种类: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热带龟甲轮虫(K.tropica)、曲腿龟甲轮虫(Kalgaa)、前节晶囊轮虫(A.priodonta)、多肢轮虫(Polyarthrasp.)、暗小异尾轮虫(Trousseleti)和长三肢轮虫(F.longiseta);枝角类优势种有:直额裸腹溞(Mrectirostris)、宽尾网纹溞(C.laticaudata);桡足类优势种类有:哲水蚤(Calanoida)和无节幼体(Nauplius)。   2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利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浮游动物丰度与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包括蓝藻密度、绿藻密度、浮游植物密度;温度、透明度、DO、补偿电导率、pH、TN、TP等)。总体来看,电导率、蓝藻密度是影响轮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然而,不同种类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如春季八个样点的枝角类与电导率、TP、pH、TN呈正相关,轮虫的丰度与蓝藻密度呈正相关,桡足类与绿藻密度、浮游植物密度表现正相关性。   3水质分析与评价通过理化因子评价指标和生物评价指标对滴水湖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均为滴水潮水质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
其他文献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是一类典型的老年病,其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亨廷顿式病(HD)等。该类疾病的一个普遍的生化
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建设学习型机关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构建了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建立了相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