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的”字在定中结构中的隐现规律一直是语法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曾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他们从不同角度对“的”字隐现规律的问题作出了细致的考察,指出它与句法、语义、音节数目,语用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定中结构中“的”字隐现规律的深层机制打下了基础,但汉语语法界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或者找出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则对“的”字在定中短语中的隐现进行概括。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单项定语名词短语中“的”字隐现规律,对多项定语名词短语中“的”字隐现规则的考察大多局限在句法层面,很少涉及背后的认知机制。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何为多项定语?2.多项定语名词短语中“的”字隐现情况是什么?3.多项定语名词短语中制约“的”字隐现的认知因素是什么?本研究以多项定语名词短语为对象,考察“的”字隐现的情况。张敏对单项定语名词短语中“的”字隐现情况作出的认知方面的解释,即距离象似性动因,给本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采用象似性原则和经济原则对多项定语名词短语中“的”字的隐现情况进行认知方面的解释,以探析隐藏在句法层面背后的深层机制。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全部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作者使用关键词“的”搜索到64800条含有“的”字的语料。作者随机抽取语料中的10800条作为统计分析对象。然后,对这些语料进行初步处理,排除了单项定语名词短语中的“的”,不是定语标记,即句尾“的”的情况以及非多项式名词短语中的定语标记“的”。接着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并列关系多项定语名词短语和递加关系多项定语名词短语内“的”字隐现情况进行统计和具体分析。以刘丹青对内涵定语和外延定语的定义为根据,找出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内涵定语的例子,对标注出的多项定语名词短语的例子进行分项研究,根据各项“的”字用量的多少及其出现的句法位置,对比得出“的”字隐现的情况,中并作出认知分析。认知语言学是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坚持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言使用建构语言知识。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的假设。我们认为,多项定语名词短语中“的”字有时会多次出现,是因为语言象似原则使然。语言的象似性原则要求感知到的现实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的象似性,即形式与意义的对应。而大部分的多项定语名词短语不用“的”或倾向于少用“的”,是受经济原则的驱使。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要求利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交际效果,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言形式的简化。多项定语名词短语中“的”字的隐现是象似性原则和经济原则相互竞争的结果,即在保持定中短语意义完整的情况下尽量少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