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对话——解读巴赫金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qzhin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赫金是以探讨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来分析这一问题的.在巴赫金的作者和主人公理论中,作者一极被认为是形式的、审美的,而主人公这一极则被认为是认识的和伦理的、非审美的.当巴赫金偏向于美学时,他就特别强调作者的全方位的外位性.因为只有作者的这一相对于主人公的他者的外位立场,才能获得从形式、审美到认识和伦理的全方位的优越地位,并因此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精神都已最后定形的完整的艺术整体,成为一个作者在其外位距离中观照的审美对象.当巴赫金偏向伦理学的时候,他就偏向于主人公,同时也完全否定了作者在认识和伦理上相对于主人公的外位性和优越地位.这时候,作为有着认以和伦理自由的作者和有着同样自由的主人公之间是一种找——你式的在场的面对面的对话关系,而不是我——它/他式的不平等关系.但不管是偏向美学的还是偏向伦理学的,作者的地位都受到质疑,文学的研究对象都转向了作品.偏向美学时是以审美和生活的分界以及审美的独立性来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从而将作为人的作者逐出文学研究中心领域.偏向伦理学时则以我一一你间的人际对话关系动摇传统以我(作者)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模式,将作为语言形象的对话置于中心地位.这样巴赫金把理论研究中心定位在作品上,而不是作品之外的作者.复调小说不是以塑造典型人物为己任,而是通过对话塑造语言形象,巴赫金所着重研究的是对话性的语言形象——双声语.语言形象的核心是语言的自我意识.所谓语言的自我意识,指的是语言不仅仅满足于作为不成问题的顺手的交际和表达的手段和工具,同时还是语言自身加以描绘和探讨的对象,这种自我意识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语言本身的潜力.小说中将不同语言看作是同等重要的探索语言表现思想、感情和现实的不可替代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体系,这种语言意识就是一种杂语意识.它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的方法.在巴赫金的理论体系中,语言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是对语言中各种杂语如何观察理解现实、建构思想世界的探索,而不是诗歌领域中的语言乌托邦所认为的那种把语言当作语言的自我意识.在巴赫金那里,杂语是及物的.这样巴赫金透过双声语,进一步考察了双声语后面的说话人及其思想世界,将语言连同语言中的思想作为描写对象,使之成为语言的形象,作为小说研究的中心课题.
其他文献
宣城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是皖中江淮官话的一个很重要的地点方言.目前对宣城方言尚无系统的研究,《宣城县志·方言志》中只是简单描写了声母、韵母、声调,因此本文的意义主要在
产生于清初的洪舫《杜诗评律》六卷,是侧重于从"诗法"角度评解杜甫律诗的著作,在明末清初众多的杜律评注著作中是颇具代表性一部.由于流传极少,对于它的研究一直处于近乎空白
本文研究中国九十年代小说的反讽问题.文章认为,反讽是中国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实践的一大显征,它广泛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在九十年代反讽小说的发展中,反讽的概念和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项主要任务。因为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可是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读与写,轻视听与说,使学生在说话方面
期刊
本课题利用语义场理论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对斯瓦德什《百词表》中跟"树木"有关的5个核心词(分别是"树tree 23位"、"种子seed 24位"、"叶子leaf 25位"、"根root 26位"、"
本文共分三章,每章又分三节.第一章:人性美、人物美、风俗美在构成汪曾祺小说美学主题的同时,虚幻美、诗意美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美学形式的重要特征,并且从主题到形式,总体呈现
该论文主要以《墨子》一书的词汇为研究对象,切分出单音词和复音词,统计复音词的总量和单个复音词的见次,分析复合词的结合方式,对《墨子》中的复音词进行全面描写及定性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