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子供体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铁是土壤中最为丰富的金属氧化物,在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淹水又是促进氧化铁形态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淹水后,微生物利用外界的Fe(Ⅲ)作为电子受体,氧化体内的基质(电子供体),从而使Fe(Ⅲ)还原为Fe(Ⅱ)。这种过程被称为异化铁还原作用。他能够直接影响土壤中N、P、K及Si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并且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异化铁还原作用的环境学意义已成为当今土壤环境化学的热点问题。水稻土中氧化铁的还原程度受土壤中不同电子供体和受体的制约。通过添加有机物,一方面可以增加电子供体数量,同时也改变土壤中氧化铁的络合与溶解作用能力。利用这种电子竞争的特征,可以作为消除或减少土壤污染物的有效途径。本文选用铁的氧化还原周期性发生的水稻土为材料,采用室内淹水密闭恒温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以及不同土壤的不同微团聚体中铁还原特征,通过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添加醋酸盐、丙酸盐和葡萄糖3种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对原土和耗竭有机质后的土壤中铁还原的影响的研究,比较来源于不同水稻土的微生物在异化铁还原过程中对乙酸盐、丙酸盐、葡萄糖利用能力的差异,为更深入地研究该过程及其环境意义提供科学依据。五种水稻土样分别采自吉林、湖南、四川、江西和广东等省区。实验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 不同水稻土中Fe(II)生成的平衡浓度是不同水稻土的重要特征,其数量与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易还原氧化铁的数量、其它电子受体的种类和数量、电子供体的数量有关。铁还原反应趋于稳定时所产生的Fe(II)的浓度各不相同,大小顺序是:土样1(JL)>土样3(SC)>土样5(GD)>土样4(JX)。2. 不同土壤及不同反应阶段的铁还原速率有着明显的区别。土样1(JL)和土样3(SC)没有测出明显的启动期,这与培养温度(30℃)较高有关。江西水稻土和广东水稻土中微生物繁殖具有明显的启动时间。在铁还原反应快速增加阶段,表观平均还原速率大小为:土样3(SC)>土样4(JX)>土样1(JL)>土样5(GD)。在铁还原稳定期,除土样5(GD)以外,其它土壤的平均反应速率差别不大。土样5(GD)的反应速率较大由其土壤中富含氧化铁所致。3. 不同土壤及不同团聚体中铁还原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组分中氧化铁的化学形态及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决定。对不同大小的微团聚体来说,除广东的水稻土外,不同大小的微团聚体之间的铁还原程度都表现为:(<0.001mm的微团聚体)>?.001~0.05 mm的微团聚体)>?.05~0.25mm的微团聚体);对于广东水稻土,其<0.001mm和0.05~0.25mm的微团聚体中的有机质数量可能是限制铁还原的关键因素。 <WP=6>4. 淹水土壤中的微生物还原铁的过程同时受到电子供体及电子受体的限制,添加不同有机酸,明显促进了铁的还原。在添加氧化铁处理中,葡萄糖对铁还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有机质耗竭的水稻土中,添加乙酸盐(+Ac-)及丙酸盐(Prop)处理对土壤中氧化铁的还原在培养前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后期的Fe(II)量与对照(CK)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异,仅在土样3(SC)中添加葡萄糖处理(+Glu)的Fe(II)量与对照(CK)比较有所增大。然而,对添加了易还原氧化铁(+Fe)处理,添加葡萄糖、乙酸盐及丙酸盐均明显增加了Fe(II)的产生量,影响程度表现为:(+Fe+Glu)处理>(+Fe+Ac--)处理>(+Fe+Prop)处理>(CK+Fe)处理。当土壤中易还原氧化铁过量时,有机物缺乏或许成为主要限制因素,此时添加有机物可提供足够的电子供体,有效地促进了氧化铁的还原。5. 添加外源有机物可以有效地促进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过程。从铁的还原量比较,土壤中易还原铁的总量大体为9.23 mg/g(JX)和12.06 mg/g(SC)。添加葡萄糖(+Fe+Glu)处理,两种土壤的铁还原量可达9.910和9.925 mg/g(JX)及12.67和14.55 mg/g(SC),表明添加的氧化铁已被充分的还原。在不加有机物的对照(CK+Fe)处理中,Fe(II)还原量分别为4.875和5.135 mg/g(JX)及7.855和9.295 mg/g(SC),添加的氧化铁在先添加有机物试验中的还原率为17.28%和19.23%,而在培养过程中添加有机物试验的氧化铁还原率为20.79%和47.28%;添加乙酸盐(+Fe+Ac-)处理的外源铁还原效率分别为73.05%和82.97%(JX)及94.04%和91.82%(SC)。
其他文献
本实验采用滤纸平板法从“三北”防护林永寿试验区所采20个人工林表层土样中分离出木霉15株、青霉10株和毛壳菌25株,与本实验室保存的F2(烟曲霉)和A8(黑曲霉)一起进行筛选;对筛选得到6株酶活较高的木霉10、木霉11和A8进行紫外线诱变,青霉1、青霉3和F2进行亚硝酸和紫外线两种方式诱变;通过刚果红染色透明圈法筛选、发酵产物酶活性测定,获得H8和5x6.9 2株酶活较高的优良突变株;对这2个突变
  钾素是植物营养三大要素之一,土壤钾素的丰缺直接影响作物的长势和品质,而我国又是钾肥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因此,提高土壤钾素有效率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16.5年的定位试验
新几内亚凤仙(Impatiens hawkeri)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观赏花卉,是目前风靡世界的草花新秀。目前国内外对花卉营养的研究工作只限于大量营养元素方面,而对于微量
本研究根据喀斯特石漠化的植被演替规律和研究区域的特征,分别探讨了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退耕荒地土壤、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氮素的变异特征,得出的主要初步结论如下:  (1)
本文应用3S技术、景观格局指数法和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法探讨川北丘陵区闻溪河小流域从1982年到2004年景观格局演变与土壤养分时空变异间的关系,以及系统模拟与预测了其景观格
  本文以浑河流域冲积母质上发育的草甸土和蛭石为供试材料,采用振荡平衡法和连续流动法对草甸土和蛭石的固钾与释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草甸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