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虑到各个指标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因此回归结果更加接近于真实的结果。本文通过建立空间固定误差模型以及滞后模型,对全国31省(市)、自治区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下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用水库兹涅茨曲线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将人均工业用水量与人均GDP作为指标要素。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以及工业用水量分布的不均衡性,将我国31省(市)、自治区分为东、中、西北、西南部地区以及全国范围,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全国、东、中、西南部地区存在倒“U”型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对于全国范围内,其拐点值为26127元/人,而我国在2010年人均GDP已经达到30567元,超过拐点值,说明我国目前工业用水量已经处于用水库兹涅茨曲线的右边,即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用水量逐渐降低。东部地区的拐点值对应点为23644元/人。在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23644元,说明现阶段东部地区工业用水量位于用水库兹涅茨曲线的右边,即工业用水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中部区域的人均GDP也已经超过该区域的拐点值21549元/人,同样也可以说明该地区的工业用水量已经处于曲线的右侧。西南部地区的拐点值为26302元/人,但目前西南部地区的人均GDP为24763元,相比而言明显发现现阶段西南部地区的工业用水量仍位于曲线的左侧,也就是说西南部地区的工业用水量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持续增加。(2)西北部地区工业用水量曲线图形表现为出正“U”型,经计算,其拐点值为19665元/人。与目前西北部地区的经济相比,已经跨越拐点值,说明西北部地区工业用水量目前处于曲线的右侧,即西北部地区工业用水量随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加,达到一种“两难”的困境。(3)通过比较各地区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发展拐点值出现的时间以及2011年前后工业用水量增长率的变化对比情况发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拐点值得提前出现,同时也加快了工业用水量下降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工业用水量的减少。以上研究结果为正确把握用水变化规律、有效调整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比例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