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偏侧咀嚼动物模型,探查偏侧咀嚼对咬肌肌纤维表型特征的影响,探讨偏侧咀嚼状态下咬肌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 HC)异构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My HC异构型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肌纤维表型的相关性,阐明偏侧咀嚼对咀嚼肌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影响,为揭示咬合异常所致咀嚼肌结构与功能紊乱的致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PF级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5只。分别为单侧拔牙建模2、4、6及8周组,以上各组均设立同期对照组。单侧拔牙模型组大鼠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下拔除右上颌所有磨牙,建立偏侧咀嚼模型。应用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ATPase)染色法检查大鼠咬肌肌纤维表型特征,观察各亚型肌纤维的空间定位、分布与排列,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和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y HC各异构型蛋白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对咬肌各亚型肌纤维的含量与My HC各异构型蛋白的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TPase染色结果表明正常SD雄性大鼠咬肌主要由ⅡA型肌纤维组成,约占64%。在大量ⅡA型纤维分布区域,含有27%左右的ⅡB型纤维。Ⅰ型肌纤维约占9%,且主要分布于咬肌深部。在实验周期内不同周龄的正常大鼠上述肌纤维亚型比例无明显变化。偏侧咀嚼模型建立后,双侧咬肌均出现肌纤维各亚型比例及My HC各异构型蛋白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其变化呈现出双侧不对称性及随时间推移的动态性变化。建模后2周,双侧咬肌Ⅰ型肌纤维比例及My HC-Ⅰm RNA表达水平均上调,且两者在非拔牙侧的表达均高于拔牙侧(P<0.05),而ⅡA型肌纤维的构成比下降,提示快缩氧化型肌纤维向慢缩氧化型肌纤维的转化,但My HC-Ⅱa m 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建模后期,与对照组比较,拔牙侧Ⅰ型肌纤维的比例及My HC-Ⅰ基因表达持续上调(P<0.05),而ⅡA型肌纤维比例呈现下降趋势(P<0.05);在非拔牙侧,My HC各型肌纤维比例及基因表达水平则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双侧咬肌Ⅰ型、ⅡA型肌纤维的比例及My HC-Ⅰ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TPase染色结果与My HC异构型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对的一致性。结论:正常大鼠咬肌肌纤维以ⅡA型纤维为主,表现为快速收缩而不易疲劳的生理特性;偏侧咀嚼可使大鼠咬肌肌纤维表型特征发生改变,且伴有肌纤维My HC各异构型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提示咬肌由原以ⅡA型肌纤维为主的表型特征部分向Ⅰ型肌纤维表型转化;偏侧咀嚼致使双侧咬肌在肌纤维表型和My HC异构型基因表达水平上呈现非对称性变化,提示双侧咀嚼肌收缩张力处于不平衡状态,久之可导致咀嚼肌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