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佚简》研读零拾——宋代舒州的地理沿革和《申禀状》考释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恩师孙继民先生的指导与帮助下,对《宋人佚简》进行了文献学的整理与初步研究。此论文主要围绕舒州的地名问题和一通定名为《舒州无为军都巡检使刘德收籴划一申禀状》(以下简称《申禀状》)的文书进行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通过研究,笔者在史学界长期争论的“舒州”、“龙舒”地理问题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龙舒”本在庐州舒城,绍兴三十二年二月间,庐州舒城划归“舒州”,《宋人佚简》中出现的“龙舒”即是指代“舒州”。 在文献学整理方面,在肯定夏玉琛先生在文书定名等方面功不可没的同时,笔者认为夏先生对此文书的定名有待商榷,笔者通过对“申状”形式的考释,认为该文书定名为《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舒州无为军都巡检使刘德申禀状为收籴诸事》更妥当。通过对“判府、都运、中大’’“宣抚、判府、留守、”等官职的考证,笔者认为这批书简的呈送对象是江淮宣府使张浚,而不是舒州知州向沟。通过对《申禀状》内容中收籴糯米事件的考释,笔者给大家展示了当时舒州地区备战北伐的严峻军事形势。通过此文书,我们还可以辨析“都巡检”、“巡检”等职官的区别以及舒州地区盐的运销形式。
其他文献
建国初期的民主建政是新中国建立后“过渡性政治体制”的一部分。作为地方各级中最先进行的民主建政,县人民政权建构的历史经验对此后的地方民主政权建设具有较大的借鉴指导意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史实为根据,在尽可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史料解读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宏观研究与个案探讨相印证的方式,对清代台湾士绅阶层与
南宋徽州籍程大昌与朱熹为同时代学人,他一生心系国家的统一和民生的疾苦。在这一政治情怀下,锐于治学,著书立说,学术成果累累,有17部著作传世。他的学术视野开阔,涉猎领域较
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政策历来是忽冷忽热。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巴基斯坦在美国冷战后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急剧下降,美国大幅度调整了对巴基斯坦的政策。先是老布什、克林顿
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季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